貌);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金清肃,盛者渐敛,
如蛰虫之将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闭藏,沉伏在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 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脏气,脏 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明此四时内外六法,则病之表里阴阳,皆可灼然 明辨,故为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则有力矣。然软弱轻虚而滑,则弦不至于太劲,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大,则不能软弱轻虚 矣,不实而微,不能端直以长矣,皆弦脉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忘,当作怒。《本神》篇曰∶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
足厥阴之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症乃尔)。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 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去盛,钩之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强盛也。凡脉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则阳有余而病在外,故身 热肤痛。浸淫者,湿热之甚也。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为心不足而烦,火乘金而咳。气泄者,阳气下陷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轻 虚之别名也。来急去散,亦是状浮之象也,即毛也)。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为中央坚,
毛而无力为微)。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肺主气,故太过 则气逆背痛。愠愠者,气郁貌。不及则气短而咳。气不归原,故上气。阴虚内损,故见血;下闻病音者,肠鸣 泄气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者,退藏于密之义也,即沉 石之义也)。
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弹石者,坚强之象也,如数者,非 真数也,言去之速也)。
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解 者,懈怠而肢体不收也。 者,形迹困倦也。脊痛者,肾脉所过也。邪气太过,则正气少而不欲言矣。心肾不 交,故心中如饥。 中者,季胁下空软处,肾之所居也。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为脊痛、腹满、便变诸症)。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营运水谷,变化精微,以灌溉于南心北肾、东 肝西肺,故曰四旁。孤脏者,位居中央,寄旺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四季共得七十二日。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
于九十中除去十八日,则每季只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旺之数,总之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岁也)。
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善者,脾之平脉也。脾何以无平脉可见乎?土无定位,亦无定象,古人强名之 曰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数语者,未尝有定象可指、定形可见也。
不可得见者,即难以名状也。恶者,即太过不及之病脉也)。
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按《平人气象论》曰∶坚锐如乌 之喙,如水之流,故脾死。夫如乌之喙者,硬而不和,如水之流者,散而无纪,土德有惭,病在不治,即所谓 恶者可见也)。
《平人气象论》曰∶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连珠、琅 ,喻其盛 满温润,即微钩之义也,即胃气之脉也,故曰心平)。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连属,
急数之象也。其中微曲,钩多胃少之义也)。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轻取之而坚大,后居者。
重取之而牢实,如持革带金钩,而冲和之意失 矣,故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厌厌聂聂,涩之象也,如落榆荚,毛之象也。轻 浮和缓,为有胃气。此肺之平脉也)。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