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胁苦满,知在表里之间,少阳行身之侧,胸胁为少阳之部,其脉循胁络于 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在表则呻吟,在里则烦乱。《经》曰∶阴人之阴则静,默默者在 表里之间也。在表则能食,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饮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不能食 也。在表则不烦呕,在里则烦呕,心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经》曰∶热淫于 内,以苦发之,柴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参草之甘,以缓中和 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 解之,姜枣以和荣卫。此为半表半里之剂。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 也。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实,脉息小弱 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当,皆可杀人,不独峻剂也。近世医家不分表里寒热虚实,
凡见发热概用此方,去参投之,取其平稳。设遇虚症,岂不误甚!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大陷胸汤属性: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此方主之。
甘遂(一钱,为末) 芒硝(一升) 大黄(二两) 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
纳硝,煮一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三阳经表症未解,用承气以攻里者,下之早也。下早则里虚,表邪乘之而入,三焦 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也。成氏曰∶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可分 解,高者陷之,故曰∶陷胸。陷胸破结,非苦寒直达者不能,是以甘遂为君,《经》曰∶ 咸味涌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是以芒硝为臣,荡涤邪寇,将军之职也。是以大黄为 使,伤寒诸恶,结胸为甚,非此 剂不能通利。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小陷胸汤属性: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小结胸也。
半夏(汤洗,半升) 黄连(一两) 栝蒌实(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 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温服。
止在胸中不及于腹,按之则痛,不按犹未痛也,故曰∶小结胸。《经》曰∶苦以泄 之,辛以散之。黄连泄胸中之热,括蒌泄胸中之气,半夏散胸中之痰,一服未能即和,
再服微解下黄涎便安也。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凉隔散(一名连翘饮子)
属性:治伤寒燥热,怫结心烦,懊 不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痹,目赤烦 燥,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疹发斑,黑 陷将死。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各五钱) 甘草(一两五钱) 朴硝(二钱五分) 为 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一方有黄连。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栀子豉汤属性:主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心中懊 。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水四升,先煎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豉,
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 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邪气自表传里,
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所吐之症,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 膈,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谓之虚烦,应以栀 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涌热者,必以苦 胜,热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为臣也。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半夏泻心汤属性:主伤寒下早,心满而不痛者为痞。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两,即 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两,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
成氏曰∶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 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汤。留邪在心 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必以苦,黄连、黄芩皆苦寒,《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 之,故黄连为君,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温,干姜辛 热,《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为佐抑阴而行阳也。甘草甘平、参、枣 甘温,阴阳不交为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参、枣、甘草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则痞热自消矣。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遵古汇集伤寒诸方<篇名>真武汤属性:太阳病,发汗过多,心悸有水,或呕、或利,头眩筋惕,身重 动,振振欲擗地 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