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14-冯氏锦囊秘录-第246页


卒致不救。总之,是下焦命门火不归源,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即为中消,以八味肾 气丸引火归源。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有一等渴欲引 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如此,但不若胃渴蓄饮水无厌也,此 是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 中焦,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治法如面红烦燥者,理中汤送八味丸。又有一等渴欲饮 水,但饮下少顷即吐出,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 证,仲景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有此症。东垣又曰∶ 手阳明大肠,手太阴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阳气,
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充,大肠小肠,无所禀 气,故津液涸竭焉。
夫君相二火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炙脏腑,津液耗焉。
盖心火甚于上。为隔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 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肾,
外甚不已,则甚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自焚而死矣。故治消渴不减滋味,不戒嗜 欲,不节喜怒,则病难己。丹溪曰。消渴宜饮缫丝汤。能引清气上朝于口。
盖蚕与马同属午也。心也。作茧退藏之义。能抑心火而止渴也。渴家误作火 治。凉药乱投。夭人生命,必多服生脉散为佳。
《经》既云∶饮一溲二,死不治。何仲景复用肾气丸以治饮一斗溲一斗之证?盖病 尚浅,犹或可治,若瘦而过于饮,亦无及矣,方内须以五味易桂附,从四时及脉理增 减可也。此症多因酒色过度,施泄过多,以致水火不交,肾水下泄,故不宜用凉心冷剂 也,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则生气泄矣,有浮脂溺面,此精不禁,真元竭矣,不治。
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夫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 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肾水阴气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 之甚,济身中精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己。
况消渴者,因饮食服饵之失宜,肠胃干涸,而气不宣平,或精神过违其度而耗乱之,或 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剽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若饮水多而小便,名曰消渴;
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 液者,名曰肾消。一皆燥热太甚,三焦肠胃之腠里,指郁结滞致密,纵复多饮于中,终 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小便多出或溲数也。时珍曰∶舌下有四窍,两窍 通心气,两窍过肾液,心气流于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 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是以修养 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 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若有病,则心肾不交,肾 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矣。《难经》曰∶肾主五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 涎,入心为汗,自入为唾也。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皆禁用半夏。消渴若泄泻者,用白术、白芍药之类。
内伤病后燥渴不解者,此余热在肺经也,用参芩甘草少许,生姜汁调冷服。天花粉,消 渴属热者之神药也。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候,红甚焦黑则危。
《夷坚志》消渴杀虫方,治消渴有虫耗其精液而成者,用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 焙入麝香少许,煎,空心服,虽困顿不妨,取下虫三四条,类蛔而色红,其渴乃止,盖 饮醇食炙,积成胃热,湿热生虫,理固有之。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消渴大小总论合参<篇名>人参石膏汤属性: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 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消渴大小总论合参<篇名>玉泉丸属性: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黄 (半生半蜜炙) 乌梅(焙) 甘草(各二两)
栝蒌根 干葛(各一两五钱) 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消渴大小总论合参<篇名>黄连猪肚丸属性:治中消。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 为末,用大 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 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消渴大小总论合参<篇名>鹿茸丸属性: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炙) 熟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