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8-医学入门-第244页

补药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苓散,灯心同煎,入朱 砂末调服,有汗加黄 。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黄连。或神昏惊悸妄言,用益元散 ,
量加朱砂,新汲水调服二钱,降胃火、治烦热、利湿止渴之要药。
痰火绞脉俱可吐,
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吐痰喘气急痞塞,入药 不 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有冷者 ,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急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 各等分,水煎,连服三四服。刺血法见急救。
祛暑和中(利湿消导其杂)证自除。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故宜利湿兼以消导,汗多者忌渗。祛暑,香薷散、黄连解毒 汤、清肺生脉散、白虎汤加参、柴;寒热不定,小柴胡汤;和中,大、小调中汤、薷苓汤、
枇杷叶散、胃苓汤、桂苓甘露饮、六和汤。
寒郁甚者须反治,
伏阴在内之时,避暑贪凉,外又袭阴冷之气,郁遏周身阳气,宜辛温解散,薷藿 汤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冷,加干姜、砂仁、神曲。若外触暑气,内伤冷食,以致外热 内寒,宜清暑益气汤。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生冷,腹痛呕泻,宜理中汤加麦芽、砂仁,或 大顺散,或二气丹,冷水下丹丸。皆治因暑伤冷,非温散治暑之谓也。误服发黄、发斑 、蓄血、闷乱而死。
内伤滋补免清 ;
内伤劳役,或素气血虚弱病暑者,一以滋补为主,慎用大热大凉之剂。暑重尿赤 者,清暑益气汤;暑轻力倦者,补中益气汤或为丸;中 ,暂加香薷、扁豆;阴虚 者,滋阴降火汤、肾气丸。
三伏炎蒸尤可畏,
大热伤气,养生家谓此时纵酒恣色,令人内肾腐烂,至秋方凝,甚则化水而死。
预防不独羡香薷。
时常御暑,体实者,香薷散、益元散,虚者忌用。盖脾虚者,不必因暑劳役,及 乘凉致病,每遇春末夏初,头疼脚软,食少体热,名注夏病,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 、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有痰,加半夏、姜汁,实三伏却暑之圣药也。如气衰精神不足,烦渴懒食 者,生脉散、诱行丸。通用谢传万病无忧散。
<目录>外集·卷四\杂病提纲<篇名>外感属性:湿气觉来分内外,
风寒暴暑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觉。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蒸气,冒 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 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
内外又分上下中。
湿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
或肢节痛,或一身尽痛,甚则湿聚为痰,昏不知人,为直视,为郑声。
上熏喘咳(茯苓汤)目如蒙。
首位高气清,湿熏则如有物以蒙之也,单苍术膏妙。
着脾(浮黄)肿胀(满或脐下硬,退黄丸)大便泄,
术附汤、三白汤、渗湿汤。
着肾脚腰小便浓。
湿,下先受之,故腰脚挛痛,独活寄生汤、当归拈痛汤、肾着汤、
青娥丸。
治外微汗通经络,
微汗,防己黄 汤,或羌活胜湿汤;无汗者,五苓散加苍术;通经络,神仙飞步 丹、乳香黑虎丹。
治内渗(小便)利(大便)为妙工。
渗剂,五苓散。黄,加茵陈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湿盛膨胀者,又当以车前 、木通、葶苈利水行气为君,而以参、术、茯苓为佐;或以二术为君,而以利水药为佐。湿 郁肢胀,或遍身浮肿者,皆自内而出也,量虚实利之,不敢利者,退黄丸妙。
四气相兼(兼中兼感)湿热甚,
除湿汤。兼风,合桂枝汤,或古防风汤、败毒散;兼寒,合五积散,或古姜附汤 ;兼暑,合五苓散。大抵百病兼风,则必恶风、有汗、眩晕;兼寒则必恶寒无汗或挛痛;兼暑则 必面垢烦渴;兼湿则必肿满沉倦。四气互相兼并,唯寒湿、湿热为病,湿热尤多。以尿赤有渴为湿 热,多黑瘦膏粱之人;以便清不渴为寒湿,多肥白淡食之人。昔有专用五积治寒湿,防风通 圣散治湿热,宜哉!
清热燥湿兼补中。
此治湿热法也。凡内伤劳役、七情、饮食,以治脾亏火动,肺金受 伤,则木旺侵 脾,令饮食不化,郁为痰积,甚则腹胀浮肿。实者下之;虚者补脾利湿消导,兼以清热,清 燥汤是也。湿胜筋痿,热胜筋缩者,尤宜。
通用(内外湿热)燥脾并升散,
燥脾枳术丸、大安丸、单苍术丸、升阳除湿汤。通用二陈汤,或平胃散加桑白皮 为主。湿在上焦,加羌活、苍术微汗;有热,加黄芩。中焦湿,加猪苓、泽泻渗利;热,加 黄连。下焦湿,加升麻、防风升提;热,加防己、黄柏、龙胆草。肥人多湿,加苍术、滑石;瘦人多 热,加芩、芍。沉困,加参、术,又四制苍柏丸,三精丸。
实者大便方可攻。
元气实而湿热甚者,导水丸或除湿丹、舟车丸。
<目录>外集·卷四\杂病提纲<篇名>外感属性: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