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4-医学摘粹-第34页

主之。如先热后寒,而为温疟,
及热多寒少,或但热不 寒,而为瘅疟,统以白虎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疟证脾湿有寒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久疟 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者,以减味鳖甲煎、丸主之。
\x柴胡栝蒌干姜汤\x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
\x柴胡桂枝干姜汤\x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x白虎桂枝柴胡汤\x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x六君子汤\x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 (三钱)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x减味鳖甲煎丸\x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 (六钱) 葶苈(二钱) 上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着鳖甲于中,煮令消化,绞汁去渣,
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目录>杂证要法\表证类<篇名>痧证属性:病起于骤然,或气逆面青,肢冷目暗, 俗称迷痧是也。或腹中绞痛,俗称绞肠痧是也。身上有 斑点,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袭于肌表之间,
而成此证。浅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迟者邪干于脏,而气机不转,即不能救矣。
\x刺法\x 以针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当是内关穴)
\x刮法\x 用手掌着热汤,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红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实为拍打法也。)
<目录>杂证要法\表证类<篇名>中风属性:中风之家,其人素有土湿木郁之病,土湿则脾弱,而气不能达四肢,手足或有时顽麻。
木郁则肝虚,而血不能荣诸筋,支节或有时枯硬。一旦猝受风邪,外而皮毛窍闭,内而经 藏气郁,其脏腑湿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则痴喑之病作矣。其经络燥盛者,必至 火铄血脉,故筋挛支拳,则瘫痪之病成矣。人必本气先伤,而后风邪得以中之。故邪中于络,
口眼 斜。邪中于经,手足不遂。邪中于腑,语言错乱,即不识人。邪中于脏,舌即难言,
口吐涎。如中风之浅者,只口眼 邪,以驱风活血汤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虚,而左半 偏枯者,以桂枝归苓汤主之。如气分虚而右半偏枯者,以黄 姜苓汤主之。如中风身体缓急,
口目不正,舌强不言,小续命汤主之。如风邪国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风汤主之。如痰涎胶 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苈散主之。此证明明是风,即可以风治之,不可与脱证相提并论。凡一切 补益之药,万勿轻施,庶可以治风病矣。
\x驱风活血汤\x 竹沥(五钱) 独活(三钱) 生地汁(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取微汗。
\x桂枝归苓汤\x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当归(三钱) 茯苓(三钱) 川芎(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x黄 姜苓汤\x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麻黄(三钱) 水煎大半 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 、生姜可用一、二两。如中风血枯筋燥 ,阿胶、首乌之类,亦可暂用,要当适可而止。如大便结燥者,宜用阿胶、苁蓉以滑大肠。
如风家,肢节拳缩,宜用熨法。右半用黄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 ,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缚住,以火钏温之,汗出即舒矣。
\x小续命汤\x 麻黄(二钱) 防己(二钱) 防风(三钱) 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五钱) 人参(二钱) 杏仁(二钱) 附子(二钱) 川芎(二钱) 桂枝(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x祛风汤\x 防风(三钱) 桑叶(三钱) 秦艽(三钱) 天麻(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x葶苈散\x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目录>杂证要法\表证类<篇名>历节风属性:历节风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其证支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