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 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泽汤
此方统治鼓胀 桂枝(三钱) 茯苓(六钱) 泽泻(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防己(三钱) 桑叶(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目录】杂证要法\里证类【篇名】噎膈属性: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闭也。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则下窍豁达而莫壅,浊气降则 上窍清空而无碍,一自中气虚败,湿土堙塞,脾陷则清气不升,是以下窍涩结而不出,胃逆则浊气不降,是 以上窍郁塞而不纳。且脾陷则肝木无疏泄之权,故便溺艰涩而水瘀不行。胃逆则胆火有浮升之势,故痰涎滞 塞而食噎不下。出纳之无灵,缘脾胃之不运,而脾胃之不运,实中气之虚败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汤主之。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 姜 (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脘不开,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 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饮极旺,用瓜蒂 散吐之。如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加阿胶、
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结,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 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 其风木。如小便红涩,宜苓泽桂枝,泄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苓滑泽,泄湿燥土,
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
【目录】杂证要法\里证类【篇名】反胃属性:反胃与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闭,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闭,惟下脘闭耳,故朝食而暮 吐,暮食而朝吐也。盖胃虽能纳谷,而脾虚不能消化,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温 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宜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中焦虚寒,下焦无火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 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至利水滑肠之法,
根据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吴茱萸汤
(方见头痛)
【目录】杂证要法\里证类【篇名】不能食(谷劳附)
属性: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虚冷者,胃阳败则湿胜其燥,虽食而不能消化,其证 面黄白,身常恶寒,大便溏秘无常是也。虚热者,胃阴竭则燥胜其湿,不食而常觉饱闷,其证面黄赤,
身常恶热,大便燥结不通是也。谷劳一证,其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
谷气 不行使然也。如胃虚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虚热不能食者,以资生丸主之。如谷劳不能食,
以沉香汤,椒姜大麦汤主之。
消食丸
麦 (一升) 神曲(一升) 干姜(四两炮) 乌梅(四两焙) 茯苓(五两)
用蜜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资生丸
白术(三两,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 橘皮(二两) 山楂(二两蒸)
神曲(二两炒) 茯苓(一两五钱,人乳拌饭上蒸晒干) 人参(三两,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 白豆蔻 (五钱微炒) 扁豆(一两炒) 莲肉(一两去心炒) 山药(一两半炒) 芡实(一两半炒) 薏仁 (二两炒)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沉香汤
沉香(一钱) 枳实(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姜制)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白术(三钱土炒)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椒姜大麦汤
大麦芽(一升炒) 川椒(一两炒) 干姜(三两) 共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目录】杂证要法\里证类【篇名】呕吐哕呃逆属性:呕者,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者,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哕 味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总属阳明胃病也。胃以下行为顺,倘木郁克土,而胃气 上逆,则诸病作矣。然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宜分治之。如食谷欲呕,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属胃虚。有寒 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胃反吐而渴,欲饮水,因湿盛瘀塞,胃土降路。而火不得下,蛰属胃实。有热者 ,以茯苓泽泻汤主之。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见厥,属寒盛格阳者,以四逆 汤主之。如食已即吐,属胃湿生热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如吐呕而谷不得下,胃气上逆,浊阴不 降,属胃实有寒者,以小半夏汤主之。如呕吐发热,腹中痞满,胸胁作痛,属肝郁有热者,以小 柴胡汤主之。如呕而肠鸣,心下痞硬,有寒有热,半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