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少服四顺清凉饮子。
夫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黄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与热剂,但少用化毒汤可也,
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结,则肠胃壅遏,脉结气滞,毒瓦斯无从发泄,目闭声哑,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变矣。陷 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床帐衣被,并以浓绵衣盖之。若未起,独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疮已黑,乃可用宣风散加青皮。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 邪也。又云∶下后身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战者,为逆。余知其脾强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
当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则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甘草各减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主之,脾 土一温,胃气随畅,独不可消胜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寒,三曰变黑归肾。
近时治痘疮者,悉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时,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严冬大寒,为因气 郁遏,痘疮不得起发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 施治,误人多矣。或有虽值温热之时,
山野农家贪贱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为常法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条)
愚按∶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二方,乃《素问》从治之法,又谓之热因热用者也。盖痘疮热毒怫郁于内而不得起发,
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剂一二服劫而开之,使向之郁于内者,尽因药气而发越乎外,故痘子陷伏 灰白色者,皆翕然红活凸绽,而内无遗邪矣,切勿过剂。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与,多则反助其毒,转增黑烂,
咽闭声沉而死。近世儒医,悉引内经病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语,以正陈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权之论也。
故使后学狐疑不决,当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毙,哀哉!
痘疮初发时五脏形证(一)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顿闷,属肝。时发惊悸,属心。乍凉乍热,手足冷,多睡,属脾。尻凉、耳凉,肾 之平症。一方∶肾在腑下,不受秽浊,独无证。
痘疮五脏形色(二)
肝脏发水 。(色微青,以液为泪,故 色如水,其形小。)
肺脏发脓 。(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大。)
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如斑。)
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于水 。)
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三)
夫婴儿之胚 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
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气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 ,
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以火处 于子母之分,不伤皮毛,彰君之德也。或云∶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火也,谓之斑。色小红而行于皮肤中出者,
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土可胜水,决无陷伏之患。
辨内外因(四)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或和中散。如挟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
(王氏)
白术(炒) 桔梗(去芦) 细辛 人参 茯苓 甘草 栝蒌根(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薄荷叶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时时与之。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木香参苏饮
人参(三分) 苏叶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陈皮 茯苓(各五分)
枳壳(炒,三分半) 木香(一分半) 半夏(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加缩砂、陈皮,名六君子汤。
和中散
甘草(三分,炙) 浓朴(姜汁制,炒,一钱) 白术(五分) 干姜(炮,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
紫霜丸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赤石脂(一两,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 代赭石( 醋淬,一两,研)
上各另研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