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2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证,临时择用大小陷胸汤丸累下之。若脉浮者不可下,是表证未出,小柴胡合小陷胸汤投 之。脉虽浮而热大极者,承气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饮过度,湿热内生,自利不止,其热未退,解毒汤治之。阳毒生斑,凉膈散加当归。怫郁热盛在表,燥而无 汗,湿热在里,不能发于外,相搏遂成发黄,茵 汤调五苓散。甚者,茵 合承气下之。
一、心烦不得卧,栀子豉汤。

茵 蒿汤
山茵 (一两) 大黄(五钱) 栀子(十枚)

上细切,水二盏,煎一盏,温和服,以利为度。

栀子豉汤
(方见前。)

一、误下太早,遂成结胸虚痞,凉膈散加枳壳、桔梗。
一、刚柔二 ,谵语发狂,逾垣赴井,皆阳热极盛而然,承气合解毒下之。
一、汗下之后,烦渴饮水,凉膈散及减桂五苓、甘露、益元,选而用之。

甘露饮
茯苓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白术 桂枝 猪苓(各五钱) 滑石(四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或新汲水调,姜汤尤妙。
一、小便不通,五苓泄之。大便闭结,承气下之。更有外证,加减防风通圣散方内随证用药处治,万无一失也。
一、妇人证治皆然,惟孕妇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黄,其余月分,用之无妨。
一、小儿减剂服之。
此中有古人治伤寒不传之妙,后之学人,宜慎宝之。
愚按∶河间以上治伤寒法,宜用于春三月及夏至前后温病及中暑热传经之证,能按法施治,无有不安。
(丹溪活套)
凡伤寒传经之证,初得太阳经病,恶寒发热,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急用东垣九味羌活汤表之而愈。或诸痛悉除,
亦不恶寒,但发热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为挟虚证,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药。汗未透,脉尚 浮紧,加羌活、苍术、防风、葛根,倍升麻、柴胡。满闷者,去黄 、人参。仍头痛未去,加川芎、白芷、薄荷、荆芥、
细辛、葛根。如渴,加五味子、麦门东、天花粉。三、四日间,不宜前药,则以小柴胡汤验证加减。如寒热胁痛、少阳 外证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满自利、已见太阴证而少阳证犹未除者,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汤。热甚者,去桂,
倍黄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五、六日不大便,潮热引饮,本方中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壳、
浓朴、大黄,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间三一承气汤。七、八日过经不解,热不退,或黄连解毒汤、凉膈散选而用之,或仍 以小柴胡看证调治而愈。或愈后因劳役复热者,仍用补中益气汤,多服数帖自安。虽因食复病,切不可轻用大黄、芒硝 之类下之,盖病后气血大虚,若复下之必死,慎之慎之!
又伤寒下后谵语,初能认人,三、五日后,妄言不休,此神不守舍,慎勿复下。脉多沉细,足冷气促,面青褐色,
口干燥,宜用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竹叶二、三十片。内外本弱,得汗下后大虚,脉细数,热如火炙,气促,宜用人 参、当归、白术、黄 、甘草、五味子、知母,加竹叶数片,煎用童便,二、三帖而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 丹田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用参 ,多服为佳。伤寒已经发汗吐下误治后,三焦生热,脉洪数,谵 语罔顾体,昼夜喘息不休,衄血热不解,身目俱黄,狂叫欲走,三黄石膏汤连进三、四服而愈。如怯弱人,因感寒湿,
发热不食,数日后不省人事,言语乱妄,神思昏迷,面青齿黑,人以为必死之证,脉沉细,先用小柴胡汤等药不愈,急 用四君子汤加附子数片煎,以碗盛放水盆中少时,杀其热性,稍温服之,脉与神思即回,然后可用别药,此谓之阴证伤 寒。伤寒怫郁不解,三阳并入三阴,脏腑结燥,面赤口渴,心惊谵语,内热多而外热少,宜用二一承气汤,或以此药送 下木香槟榔丸三、五十粒,下其燥屎而安。如汗下后,热未能除,用栀子豆豉汤或东垣加减凉膈散煎服,以彻其邪而愈。
凡伤寒身体疼痛,恶风寒,遇暖则喜,脉浮而数,必得大汗而愈,不问日数,皆以六神通解散煎服。如谵语神思不宁,
盖热邪已入里,不能尽解,本方加人参、黄连即安。服前药如汗不透,更加紫苏叶、葛根、白芷等药助之,当得大汗而 病如扫。此张载仁之法,药虽轻微,不知自有神妙,不可易而忽之。伤寒发斑面赤,昏 谵语,脉洪而虚,按之无力,
或绝不见,用人参、生地黄各五钱,炮附子一钱,大黄二钱半,服之,不甚泻,夏月服亦不妨。伤寒发斑生热,用黄瓜 根杵汁(黄瓜即墙头生小瓜,黄色累累然,四月黄瓜生,即此瓜也)调伏龙肝服之,去红点甚妙。发斑似伤寒,乃痰热 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通圣散消息用之。
(医案)
东阳杜世良乃兄,三月间得伤寒证,恶寒发热,小便淋涩,大便不行。初得病时,茎中出小精血片,如枣核大。由 是众医皆谓房事所致,遂作虚证治而用补中益气等药。七、八日后热愈甚,大渴引饮,胃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