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4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斤,煎沸去沫) 白茯苓(去皮净者,二十五两) 生地黄 (去 芦净者,十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大忌铁器)
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味,其功效异于世传之方。
上以人参、茯苓、沉香、琥珀俱为细末,先将地黄汁与白砂蜜搅匀,用密绢滤去细渣,入药末搅匀,入好瓷瓶或银 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昼夜取出,
换蜡纸数重包扎瓶口,浸没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锅内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
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盏调服。不饮酒人,白汤亦可。……。

九仙散
(局方) 治一切咳嗽、久嗽,乃击其惰归之药也。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阿胶(炒成珠) 五味子(各一钱) 乌梅(一个) 贝母(五分) 罂粟壳(去 穣蒂盖,蜜炙,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三拗汤
(局方) 治风寒咳嗽喘急。

麻黄(不去根节) 甘草(生用) 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细,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痰清乃止。

温肺汤
(局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吐痰。

半夏(泡) 陈皮(去白) 五味子 干姜(泡) 桂心(各五分) 杏仁(去皮,炒研,五分) 北细辛 阿胶 (炒成珠)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愚按∶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时,触冒寒邪而未郁热者,极效。如久嗽郁热者,切不可用。

杏苏饮
(局方) 治上气喘嗽,面目浮肿。

紫苏叶(七分) 五味子 大腹皮(酒洗净) 乌梅肉 杏仁泥(各五分) 陈皮(去白) 桔梗 麻黄(去根节)
柔白皮(蜜炙) 阿胶珠(各二分半) 紫菀茸(三分半)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治咳嗽,去痰代病根之药也,除阴虚血虚火盛干咳嗽者勿用。如血虚有痰者,本方合四物 汤,加五味子、麦门冬、栝蒌仁之类。如伤风邪咳嗽,本方加南星、枳壳、防风、荆芥、前胡、细辛、旋复花之类。如 伤寒邪咳嗽,本方加麻黄、杏仁、桔梗、干姜、桂枝之类。如伤热邪咳嗽,本方加黄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类。
如先伤风寒郁热,久嗽不已,欲成劳者,本方加知母、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麦二门冬、马兜铃、当归、生 地黄之类。如伤风寒,喘嗽并作,本方加麻黄、杏仁、防风、荆芥、枳壳、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苏之类。如咳嗽 声嘶,引两胁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草龙胆、黄芩、竹茹之类。如年久喘嗽,遇风寒则发作 者,本方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类。不问风寒郁热,劳嗽久嗽,曾先服麻黄、杏仁、
防风等药,病虽退减而病根未除者,本方加粟壳、乌梅、阿胶、五味子、栝蒌仁之类,可一服而愈。凡诸嗽,须分气虚、
气实、新、久用药。如新咳嗽挟虚者,可用人参;风寒邪甚者,则不可用;如久嗽已郁热者,切不可用人参,反增喘满 嗽剧。如肺虚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马兜铃之类以补之。若肺实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黄芩、天花粉、
杏仁、枳壳、桔梗之类以泻之。
(祖传方)

润肺除嗽饮
治远年咳嗽如神。

人参 杏仁 生甘草 薄荷(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款冬花 紫菀茸 麻黄 陈皮(去白) 石膏( ) 桔 梗半夏 桑白皮(蜜炙) 枳壳(麸炒) 乌梅 粟壳(去穣,蜜炙,各等分)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三圣丹
治久嗽极效。

天南星(泡制,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甘草(生用,五钱)
先以星、夏二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 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
别取淡竹沥一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拌匀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十数次,待竹沥尽为度,研为 极细末,用白沙蜜调如饧,每临卧,抄一匙于口内噙化下,再用竹沥漱口咽之。
【目录】卷之二【篇名】哮喘属性: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 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

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 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