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各五钱,汤炮七次) 枳实(炒,
二两) 陈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钱,炒) 炒盐(五钱)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饮酒过度,恣食寒凉之物,有 癖积饮在胸腹间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气丸
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
浓朴(姜制,五钱) 黄连(七钱) 柴胡(二两) 川椒(四钱,炒,去合口者) 巴豆霜(五分) 干姜(泡,
五分) 川乌(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广莪术(炮,二钱五分) 人参 (二钱五分) 甘草(炙,三钱) 昆布(酒洗,二钱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诸药共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 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伏梁丸
(东垣) 治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
黄连(一两五钱) 浓朴(姜制) 人参(各五钱) 黄芩(三钱,炒) 桂枝(一钱) 干姜(炮) 菖蒲 巴 豆霜(各五分) 红豆蔻(二分) 川乌头(炮,五分) 茯神 丹参(炒,各一钱)
上件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黄连汤下。
痞气丸
(东垣) 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
浓朴(姜制,四钱) 黄连(八钱) 吴茱萸(三钱) 黄芩(二钱,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泽 泻(各一钱) 川乌(炮,五分) 川椒(五分,炒) 茵 (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一钱半) 白术(二分)
巴豆霜(四分) 桂皮(四分)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汤下。
息奔丸
(东垣) 治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浓朴(姜制,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干姜(炮) 白茯苓(去皮) 川椒(炒,去合口者) 紫菀(各 一钱五分) 川乌(炮) 桔梗(去芦) 白豆蔻(去壳) 陈皮(去白) 京三棱(醋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
人参(二钱) 青皮(五分,去白) 巴豆霜(四分)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汤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 治男子内结七疝,女人瘕聚带下。
浓朴(姜制,七分) 黄连(五钱,炒) 白茯苓(去皮)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钱) 玄胡索(一钱五分,炒) 全蝎(去毒尾) 附子(炮)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去粗 皮) 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服如上法。
【目录】卷之三【篇名】虚损属性:
论
《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
汗出于脾。又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
是皆虚损之所由也。《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
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治宜以辛甘淡,
过于胃则不可治矣。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损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 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损而色弊,肾肝损而形痿。《难经》
曰∶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 精。是皆虚损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小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方法
丹溪曰∶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为阴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
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人受天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