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7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也),两头以白圈记之。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歧骨间尽处也),双头齐截断,却 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喉骨上,其绳两头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 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各三七壮,累灸至一百余壮,候灸疮将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 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也。
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通前共六穴也,择取离日及火日灸之,一应虚劳发热 羸等证,灸之立愈,真济世之妙法也。
\r四花六穴人形图\p01-e27a1.bmp\r
白圈是穴,黑点不是穴。
【目录】卷之四【篇名】眩运属性: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 巅疾。虽为气化之所使然,未必不由气体之虚衰耳。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 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

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躯体薄弱,真水亏欠,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时时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人肥白 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抑考《内经》有 曰∶风胜则地动。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治法宜祛风顺气,伐肝降火,为良策焉。外有因 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医者宜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痊者也。

脉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而芤,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虚大,必是久病。

左手人迎脉,缓而浮大者,属风。

方法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 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药。

去血过多而眩运者,芎归汤。
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清调下。(急则治其标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防风通圣散
(河间) 治风热眩运。(方见中风门。)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东垣) 治风痰眩运。(方见头痛门。)


加味六君子汤
(丹溪) 治气虚痰盛,兼挟风邪,眩运不休者。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荆芥穗(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竹沥一大匙,温服。

六合汤
(良方) 治风虚眩运。

四物汤加秦艽、羌活为佐,水煎服之。

玉液汤
(严氏方)治七情感动,气郁生涎,随气上冲,头目眩运,心嘈忪悸,眉梭骨痛。

大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上以一味薄切成片,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煎,入沉香磨水一呷服,大效。

芎术汤
(严氏方)治冒雨中湿,眩运呕逆,头痛不食等证。

川芎 半夏(泡透) 白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六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七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川芎散
(本事方)治风眩运。

山茱萸(一两,去核) 山药 甘菊花 人参 茯神 小芎 (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丹溪活套)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 ,加半夏、橘红,或少加 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头目也。如痰盛而挟气虚者,二陈汤加人参、白术、黄 ,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服。
如体瘦血虚而痰火兼盛者,二陈汤合四物,加片芩、薄荷煎,入竹沥、姜汁、童便服。如诸般眩运,挟风则加防风、荆 芥、天麻、秦艽等药,挟热加片芩、黄连、栀子之类,挟寒加干姜、官桂、附子之属,无有不安者也。
【目录】卷之四【篇名】头痛属性:

《内经》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曰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 风曰则病少愈。东垣曰∶《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 太阳之脉病冲头痛,足少阳之脉病头角颔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 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