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 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
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
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方法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脉弦者多属食,宜温散之,盖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更宜 以行气或利药助之,无不愈者。
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戴氏曰∶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是热也。其痛有常 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痛而小便不利者,痰也。
治腹痛,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汤调服。
白芍药,止能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者也。)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吴茱萸。
因寒气作痛者,宜小建中汤加干姜、官桂、台芎、苍术、白芷、香附。
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 、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治之。
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香附、白芷、茯苓、滑石,加姜,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条)
高良姜汤
(东垣) 治因寒心腹大痛。
高良姜(三钱) 浓朴(姜制) 官桂(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草豆蔻汤
(东垣) 治脐腹虚胀作痛。
泽泻(二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 枳实(麸炒黄色) 草豆蔻(面裹煨) 黄 (春夏勿用) 益 智仁(去壳)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七分) 茯苓(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益胃散
(东垣) 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 浓朴(姜制) 甘草(炙) 白豆蔻(去壳) 姜黄 干姜(炮) 砂仁 泽泻(以上各三分) 益智仁(六 分) 陈皮(七分) 黄 (七分,蜜炙)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浓朴温中汤
(东垣) 治胃虚寒,胀满疼痛。
浓朴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面包煨) 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炮)
上细切,加姜,水煎服。
六合散
(又名密钥匙,河间) 治一切燥热郁结,汗后余热宣转不通,并治小肠气结,心腹满闷,胸中痞结,
走注疼痛。
大黄(一两,酒拌湿蒸) 白丑(炒) 黑丑(略炒) 甘遂(各五钱) 槟榔(三钱,生)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量虚实加减服。
没药散
(河间) 治一切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钱) 木鳖子(四钱,支壳) 穿山甲(五钱,糠灰火煨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酒大半盏,煎三、五沸服。
木香槟榔丸
(河间) 治食郁气滞作痛。
木香(三钱) 槟榔(三钱) 青皮(五钱,去白) 陈皮(五钱,去白) 麦 面(炒,七钱) 枳实(麸炒黄 色,六钱) 白术(五钱) 浓朴(姜制,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
枳实导滞丸
(东垣) 治食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腹痛满闷不安,以利为度。(方见内伤门。)
瓜蒂散
(活人) 治食伤太阴,填塞闷乱不快,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者。(方见中风门。)
桂枝加芍药汤
(活人) 治腹满时痛,脉弱。
桂枝 甘草(各二钱) 白芍药(四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小建中汤
(活人)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
桂枝 甘草(炙,各三分) 白芍药(六分) 阿胶(炒,一合)
上加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
真武汤
(活人)
治腹痛下痢,四肢沉重。(方见伤寒门。)
霹雳散
(河间) 治腹痛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