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6-医学源流论-第18页

br>一概禁止。并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患哀求欲食,亦断绝不与,至烦渴而死。如 此之类,不可枚举。盖病者之性情气体,有能受温热者,有能受寒凉者;有不受补者,有不 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强而从我意见,况医者之意见,亦各人不同,于是治病之法,无一 中肯者矣。《内经》云∶临病患问所便。盖病患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如身大热,而 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以此类推,百不失一。而世之医者,偏欲与病患 相背,何也?
惟病患有所嗜好,而与病相害者,则医者宜开导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则酸宜忌;
如病患本喜酒,得湿病,则酒宜忌之类。此则不可纵欲以益其疾。若与病证无碍, 病患之 所喜,则从病患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内经》辨证之精义也。
<目录>卷下\治法<篇名>治病不必顾忌论属性:凡病患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外 上下 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古人用药,惟病是求。
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 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 理甚易明也。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 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 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 台自安。或老年及 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
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
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束手之病。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不病之处亦伤,而 人危矣。俗所谓有病病当之。此历古相传之法也。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 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目录>卷下\治法<篇名>病深非浅药能治论属性: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凡病在皮毛 荣卫 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
风痹痿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如油之八面,与正气相并。病家不知,屡易 医家,医者见其不效,杂药乱投,病日深而元气日败,遂至不救。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 方所能愈也。今之集方书者,如风痹大症之类,前录古方数首,后附以通治之方数首,如此 而已。此等治法,岂有愈期?必当遍考此病之种类,与夫致病之根源,及变迁之情状,并询 其历来服药之误否。然后广求古今以来治此症之方,选择其风上种种治法次第施之;又时时 消息其效否,而神明变通之,则痼疾或有可愈之理。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 遂穷,未有不误者也。故治大症,必学问深博,心思精敏,又专心久治,乃能奏效。世又有 极重极久之病,诸药罔效,忽服极轻淡之方而愈,此乃其病本有专治之方,从前皆系误治。
忽遇对症之药,自然应手而痊也。
<目录>卷下\治法<篇名>愈病有日期论属性: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 ,则 愈迟;此常民。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内经》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 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其 他言病愈之期不一。《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又云∶风家表 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若以其不愈,或多方以 取效,或更用重剂以希功,即使不误,药力胜而元气反伤。更或有不对症之药,不惟无益,
反有大害,此所宜知也。况本源之病,必待其精神渐复。精民有骤长之理?至于外科,则起 发成脓,生肌收口,亦如痘症,有一定之日期。治之而误,固有迁延生变者。若欲强之有速 效,则如揠苗助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乃病家、医家,皆不知之。医者投药不效,自疑为 未当;又以别方试之,不知前方实无所害,特时未至耳。乃反误试诸药,愈换而病愈重。病 家以医者久而不效,更换他医。他医遍阅前方,知其不效,亦复更换他药,愈治愈远。由是 断断不死之病,亦不救矣。此皆由不知病愈有日期之故也。夫病家不足责,为医者岂可不知 ,而轻以人尝试乎?若医者审知之,而病家必责我以近效,则当明告之故,决定所愈之期。
倘或不信,必欲医者另立良方,则以和平轻淡之药,姑以应病者之求,待其自愈。如更不信 ,则力辞之,断不可徇人情而至于人如此。则病家一时或反怨谤,以后其言果验,则亦知我 识高而品崇矣。
<目录>卷下\治法<篇名>治人必考其验否论属性:天下之事,惟以口舌争,而无从考其信否者,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