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耳。山药丸补肾以壮下焦之阴,粗为近理。
然治呕,须分先后,肿疡时,当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溃疡后,当作阴虚补之。若年老因疽溃发呕不 食者,宜用参 白术膏峻补取效。佐药随时随证加减,恐用山药丸,缓急未易得力。河间谓诸病 疮疡如呕者,湿气侵于胃也,药中宜倍加白术。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呕逆,用补药效。方见溃疡门。予治一男子肿疡呕,诸药不止,用独 参汤一服,呕即愈。
〔《精》〕
犀角膏
治咽喉口舌生疮。
昔有一贵人,因疽而生此证,医者以为心脏绝尽,皆辞退。愚进此药,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 生犀角(各一钱) 辰砂(研) 茯神(去木。各二钱) 真脑子(研,一字)
人参(去芦) 酸枣仁(去皮研。各二钱)
上人参、茯神、犀角为细末,入乳钵内,别研药味和匀,用炼蜜搜为膏子。以瓷瓶收贮,
俟其疾作,每服一弹子大,以麦门冬去心,浓煎汤化服,一日连服五服,取效。(此方溃疡不宜用。)
〔涓〕治发背痈疽,脓溃后气虚,脾脏滑泄,并四肢逆冷,宜用
和气散
。
苍术(四两,米泔浸三日,洗净,晒干,再以米醋炒令香黄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穣。
各一两) 良姜(炒) 肉桂 干姜(炮。各半两) 陈粟(半升)
上七味,为末,每服一钱,用炒茴香末半钱,相和温酒调下,不拘时。
〔垣〕
圣愈汤
治诸恶疮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细末掺之,立止。或疮时间作黑色,不可溃也,
药力去尽却红和。如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汤主之。
熟地 生地(各三钱) 归身(一钱半) 川芎(二钱) 黄 (五分) 人参(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无时。
〔梅〕治背疮肉长疾,皮不及裹,见风即成僵。以寒水石烧研为细末,敷疮上,再用铜绿细末 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图经》〕古方疗恶疮痈肿,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牵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则杀人者。用 茴香苗叶捣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贴肿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国方,永嘉以来用之,
起死神效。
【目录】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篇名】久漏疮属性:〔丹〕漏疮,须先服补药,以生气血,即参、 、术、归、芎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
唾和作饼,如钱浓,艾炷灸,炷随漏之大小,便灸令微热,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干者再研为末,
再和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再灸,宜至肉平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血气药作膏药贴之。
经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 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
荣卫不养,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大寒留于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
盖此义也。
梅师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疽,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诸 痈肿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 衣服之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
或发不变色,或坚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 而成脓,如泔而稀,久不能瘥,
疮口不合,变易为疳漏,败坏肌肉,销损骨髓,以致痿跛,宜以此
骨碎补丸
主之。
骨碎补 补骨脂 熟地 当归 续断 石楠 石斛 牛膝 杜仲 萆 附子 芍药 川芎 菟丝子 沙参 羌活 防风 独活 天麻 黄 此方与大偻方相表里,各等分为末,炼蜜丸,空心盐汤服。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宜用 羌活 防风 细辛 附子 甘草 川芎 续断 白芍 白术 当归 桂心 麻黄 黄 熟地 此方与前骨碎补丸相表里。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 ,留连肉腠, 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全文见阴阳门。)
〔《精》〕
桂附丸
治气漏诸疮。
桂心 附子(炮裂,米醋中浸,再炮三五次,去皮脐) 浓朴(姜制) 粉草(炙) 白术(各一两)
木香(一分) 乳香(研,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二三十丸。丹溪云∶《精要》治冷漏诸疮,与 桂附丸,此冷只因疮久不合,风冷乘之,血气不潮而成也。浓朴虽温,其泻卫尤速,恐不若参、
佐以陈皮,庶乎与病情相得。此方治冷漏疮,若寒而虚者,只以加味十全汤,随时令经络加减用 之为当。又虚甚者,宜参 归术膏。
陷脉散
治漏疮,及二三十年瘿瘤,或大如杯盂,久久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肉消尽,或坚 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卧寐不安,体中掣痛,愈而复作。
干姜(炮) 琥珀(研) 大黄 附子(炮去皮。各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