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29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便秘,加大黄。
小便秘,加木通。
〔仲〕
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 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 不止,饮冷水一碗则定。(此亦《要略》方,丹溪不删,采用之者,必有微意存焉。)
〔丹〕肺痈。《医垒元戎》搜风汤吐之。(搜风汤未考。)
〔《本》〕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皆痛,
升麻汤

川升麻 桔梗 薏苡仁 地榆 牡丹皮 芍药(各半两) 甘草(二分)
上锉粗末,每一两,水一升半,姜五片,煎去渣,日三服。
〔丹〕
济生排脓汤
治肺痈得吐脓后,以此排脓补肺。

生绵 二两,细末,每二钱,水一碗,煎一半服。
肺痈收敛疮口,止有合欢树皮,白蔹煎汤饮之。
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肠痈,《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
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巢云∶洪数者,
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 脓血。
〔《脉》〕问曰∶羽林妇病,何以知肠有脓?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 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自汗出,或 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
〔《要》〕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身甲错,腹皮急如腹胀,本无积聚,身热脉数者。

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一钱)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盒饭下。《三因》薏苡仁、附子同前,败酱用 一两一分,每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千》〕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痞坚,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白坚大如掌热,小便自调,

时自汗出。脉迟坚者,未成脓,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复可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冬瓜仁(一升) 桃仁(五十个)
上 咀,水五升煮一升,顿服,当下脓血。《删繁》用芒硝半合,瓜子五合。刘涓子用硝石 三合,《肘后》同,名瓜子汤。《三因》用大黄、桃仁各二分,瓜子三分,牡丹皮一钱,硝二钱,
锉散作一帖,水三盏,煎至八分,去渣,入硝再煎沸,顿服无时。
〔无〕
薏苡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

纵非痈,但疑是者,便可与。或有差,亦无妨。
薏苡仁五两,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子仁四两。
锉散,每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服。姚氏去桃仁,用杏仁。崔氏加芒硝二两。《千金》方同。
医案曰∶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孙诊曰∶腹痛脉当沉细,今脉滑数,
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作丸如桐子大。以牛皮胶烊,温酒调胶水,下丸子药。晌时服尽膏,
下脓血一盆而安。
〔《千》〕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是穴,灸百壮,下脓血而安。
王氏《余话》有妇人肠中痛不可忍,大便自小便出。李生诊之曰∶芤脉见于阳部,此肠痈也。
乃出云母膏,作百十丸,煎黄 汤吞下,利脓血数升而安。李曰∶寸芤积血在胸,关芤为肠生痈也。
李乃杨吉老之婿,弃举业习医,官取医博士。内疽者,皆因饮食之火,挟七情之火,相郁而发。
饮食者阴受之,七情者脏腑受之,宜其发在腔子而向里,非干肠胃肓膜也。谓之内者,以其视之不 见故名焉。
上肠痈五方,丹溪先生所集也。前三方内,其《要略》一方,元本虽云内有痈脓,然先生 不言之,而又连《千金》、《三因》二方置于篇首者,盖亦肿疡泻利例也。后二方用胶烊黄 煎 汤。吞药者,盖亦溃疡补例也。
〔《素》〕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 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 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
〔河〕
射干汤
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嗽脓血,荣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射干(去毛) 栀仁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一两半) 白术(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温服,不计时 候。
〔《要》〕
复元通气散
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甘草(三寸,生熟各半) 穿山甲(炮) 栝蒌根(各二两) 金银花(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