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四逆汤。(方见伤寒。)伤在太阴脾之经,理中丸汤主之。大便软者宜汤,结者宜丸。(方见伤寒。)
〔海〕唐臣嗜冷食,遂成阴症。脉迟七八至一止,后仅三至。予亟与温剂数服,四五日不解。
遂续进三服,一日脉生,大汗而解。
〔罗〕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所 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泄真元;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泄,莫不由食物过伤,滋味太浓。如 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当不至于饱甚,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津液内蓄,精华和凝,
邪毒不能犯,疾 无由作矣。
<目录>卷之二十一·脾胃门\内伤饮食<篇名>胎前伤食属性:〔《本》〕治妇人有孕伤食,宜服\x木香丸\x。
木香(二钱) 三棱 白茯苓 人参(各三钱)
上为末,面糊丸。每服三十丸,熟汤下。
治妊娠气不和调,饮食少味,宜服\x白术散\x。
白术 紫苏(各一两) 白芷 人参 诃子皮 川芎 青皮(各半两)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妊娠伤食,又当于前条伤饮 食之轻剂参酌用之。
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若妊妇饮 食不节,生冷毒物恣意食啖,致脾胃之疾。故妊娠伤食,难得药效,惟此二方稳便。
<目录>卷之二十一·脾胃门\内伤饮食<篇名>百病皆生于痰属性:〔仲〕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云∶心下有痰饮者,苓桂甘术汤主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 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见伤寒。)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脉沉者有留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 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主之。(二方并见伤寒)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人咳数年,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数 者,必苦冒眩,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
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呕吐是水饮在心胁。仲景云∶呕吐,心下痞者,胸中有水,宜半夏茯苓汤主之。又云∶呕 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又云∶先渴却呕者,水停心下,小半夏 加茯苓汤主之。罗谦甫云∶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半身不快,或为寒热,并 二陈汤主之。(方见丹溪痰门。)眩悸是饮。仲景云∶卒呕吐,心下痞,眩悸者,膈间有水,
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呕吐。)又云∶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方见呕吐。)又云∶胸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短气。)又云∶心下有 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 汤主之。(方见眩门。)
〔仲〕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
(治见振条。)脉大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病患臂不时疼痛,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 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营卫气不和故也,久久自瘥。(脉虚,茯苓丸;不虚,控涎丹。)
胸满是饮。仲景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方见胀满。)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 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短气。)
渴燥,是水饮在肠胃所生。仲景云∶渴而小便不利,宜五苓散主之。又云∶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又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椒苈黄丸主之。
但因水所在之处不同,而所兼之症不一也。
自利有饮,故丹溪治久痢皆吐之,去胶痰自愈。又仲景云∶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方见泄泻。)又云∶小便不利,四 肢沉重疼痛,自利者,此为水气,宜用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主之。久病伤寒表不解,呕咳自利者,
此为水气,宜服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芫花主之。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饮候也。(全文见诊)色鲜 明者有留饮。
〔《素》〕肝脉 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脉要精微论)肝脉涩甚为溢饮。(全文见治虚实法。)
〔仲〕脉双弦者饮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脉弦数,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