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33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消。(阴阳别论 王注云∶胃及大肠俱热结也,热则善消水谷。)
〔垣〕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误矣。殊不知三阳结谓之消,三阳者,阳明也。手阳明 大肠主津液,所生病,热则目黄口干,是津液不足也。足阳明主血,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饥,血 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悍烈,能助热 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盛 则阴气不得荣也,故肌肉皮肤消削是也。
〔《素》〕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 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 气也。(奇病论)
〔洁〕胃热则善消水谷,可饮甘辛降火之剂。用黄连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
熬成膏。和黄连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少呷白汤下,日进十服。
〔河〕
猪肚丸
治消渴。

猪肚(一个) 黄连(一两) 栝蒌根(四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知母(一两)
为细末,纳猪肚中,线缝,置甑中蒸极烂,乘热于石臼中杵,可丸为度。如硬,加少蜜为丸。
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则服之。(《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猪肚能补 中益气止渴。)
〔垣〕调胃承气汤 治消中 渴而饮食多。(方见伤寒,此初起时宜服之。) 三黄丸 (方见治发热条。)
〔洁〕
顺利散
治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至不欲食为效,不可多利。

浓朴 枳实(各一两) 大黄(煨,四两)
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全文见诊病传变 食 者,谓食移易而过,
不生肌肤,亦易饥也。东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也。)胃移 热于胆,亦名食 。(同上)
〔河〕
参蒲丸
治食 。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

人参 赤茯苓 菖蒲 远志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运气消中皆属热。经云∶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又云∶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饥,治以 寒剂是也。
针灸消中皆取于胃。经云∶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取三里灸之。又云∶ 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于胃则消谷善饥。(热则清之,盛则泻之。)
〔《甲》〕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腹中气胀引脊痛,饮食多 而身羸瘦,名曰食 。每作,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目录】卷之二十一·脾胃门\消瘅门【篇名】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属性:〔罗〕张安抚芸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先师以此药治之,
良愈。消渴多传疮疡,为不救之疾,既效亦不成疮疡,享年七十五而终,名之曰
生津甘露饮子

治消渴上下齿麻,舌硬赤烂肿痛,食不下,腹时胀满疼痛,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萎弱 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两丸冷甚。一方石膏用一两二钱。
石膏(一钱二分) 人参 甘草(生) 山栀 白豆蔻 白芷 连翘 甘草(炙) 荜澄茄 黄连 姜黄 藿香(各一钱) 白葵 (五分) 麦门冬 杏仁(各一钱) 归身 兰香(各五分) 黄柏(酒炒,钱半) 升麻根(二钱)
木香(一钱) 桔梗(三分) 柴胡根(五分) 知母(酒,二钱) 全蝎(二个,去毒)
上为末,水浸,蒸饼和匀成剂,捏作饼子,晒干,杵碎如黄米大。每服二钱,挑于掌内,
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汤食后服之,神效。凡消渴为病,燥热之气胜也。《内经》云∶ 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 石膏之甘寒为君;启玄子曰∶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柏、连、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 臣;以当归、杏仁、麦门冬、全蝎、连翘、白葵、兰香、甘草甘寒和血润燥为佐;升麻、柴胡苦 平,行阳明、少阳二经,荜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 下也。
〔垣〕
和血养气汤
治口渴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裂。此药生津除燥,生肌肉,一名地黄饮子。

黄连(酒,七分) 桃仁(六个) 生地(七分) 红花(少许) 黄柏(酒,一钱)
当归(酒,四分) 甘草(炙,三分) 升麻(一钱) 知母(酒,五分) 防己(酒,三分)
羌活(五分) 麻黄根(二分) 口干舌渴,加杏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