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35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脘 下脘。
〔《甲》〕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又法∶三里 阴陵泉 不应,取下穴∶中脘 天枢 又法∶中脘 脾 中魁 三里 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壮。)石关(五十壮。)
〔《东》〕今日食,明日吐。心 (沿皮,寸半)。膈 (沿皮,寸半)。胸堂(七壮。即膻中)。巨阙 胃 脘(寸半。各灸五十壮。)又翻胃∶商丘 通谷 巨阙 然谷 隐白 阳陵泉 内庭 膈关 〔《甲》〕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痰,鬲关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药,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脉》〕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跗阳脉浮而涩,浮 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脉弦者 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涎沫。(全文见虚实法。)
〔《素》〕胃脉 而散者,当病食痹。(脉要精微论 至真要论云∶食痹而吐。)
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全文见治虚实法。)
【目录】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篇名】噎属性:〔丹〕一男子年六十二岁,平居不能顿食,常喜频食。一日忽觉咽膈壅塞,大便结粪如羊矢,三四日一见,
走动倦乏,与补气药则作痛。医见食少,则与快肠胃消导之药。予脉之,两手俱见涩脉似真脏,喜其人形瘦而 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遂于四物汤加白术、陈皮煎取浓汤,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饮之。多食诸般血 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来好色虚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时,或有止时,腹结微渴。
地黄(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药(一钱) 当归 陈皮(各五 分)
枳壳(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
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浓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
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 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单饮点剁酒三两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 细呷之,每服半盏,一日三次,尽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马剥儿,即王瓜,烧存性。每一钱,用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神效。(枣肉平胃散方见《局方》。)
〔世〕治噎。鸡谷袋不问多少,不可失包内物一粒,用泥固济,火 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每个入半两,香 附末神曲为丸,姜汤送下。
治气噎,不下饮食。
枇杷叶(去毛,炙)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温服,不计时候。
治膈气噎不下饮食。用陈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 下,食后,日三服。
〔《金匮玉函》〕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二盏,去渣温服。
〔罗〕
汉防已散
治五噎。

汉防己(五钱) 官桂(一两) 细辛(七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羚羊角(末) 紫苏(各七钱半) 杏 仁(汤洗,去皮尖,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种积气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饮,
缠金丹

丁香 木香 沉香 槟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钱) 白豆蔻 飞矾(各一钱,
研) 马兜铃 南星 五灵脂 栝蒌根 半夏(各半两) 朱砂(三钱,留半为衣)
上为细末,入二味研药和勺,生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或干嚼萝卜汤下。
治气食忧劳思虑,
五噎膈气丸

麦门冬 甘草(各五钱) 人参(四钱) 桂心 细辛 川椒 远志(去心,炒。各三钱) 附子 干姜(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豆大。绵裹二丸含化,食后日三、夜三服。胸中当热,七日愈。
治气食忧劳思虑,
五噎膈气丸

半夏 桔梗(各一两) 肉桂 枳壳(各两半)
上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临卧服。
〔无择〕《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 经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 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