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重用山药生、
熟各半,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脾湿胜不能健运,宜用炒山药以健之,胃液少不能化食,宜用生山药以滋之),
然后能受开郁之药,而无所伤损。用当归者,取其能生血兼能润便补虚,即以开郁也。用柴胡者,因人身之 气化左宜升、右宜降,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 也。”李××闻之,深韪愚言。后其人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遂将赭石改 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剂全愈。阅旬日,李××遇有此证,脉亦相同,亦重用赭石治愈。
【目录】三、医论【篇名】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属性:《内经》厥论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此阳明指胃腑而言 也。盖胃腑以熟腐水谷,传送饮食为职,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 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 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是以《内经》谓阳明厥逆衄呕血也。由此知∶无论其证之或虚 或实,或凉或热,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若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 皆重用赭石,再细审其胃气不降之所以然,而各以相当之药品辅之。兹爰将所用之方,详列于下。
【平胃寒降汤】
治吐衄证脉象洪滑重按甚实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
生赭石(一两轧细) 栝蒌仁(一两炒捣) 生杭芍(八钱) 嫩竹茹(三钱细末) 牛蒡子 (三钱捣碎) 甘草(钱半)
此拙拟寒降汤,而略有加减也。服后血仍不止者,可加生地黄一两,三七细末三钱(分两次用头煎二煎之汤送服)。
吐衄之证,忌重用凉药及药炭强止其血。因吐衄之时,血不归经,遽止以凉药及药炭,则经络瘀塞,血 止之后,转成血痹虚劳之证。是以方中加生地黄一两,即加三七之善止血兼善化瘀血者以辅之也。
【健胃温降汤】
治吐衄证脉象虚濡迟弱,饮食停滞胃口,不能下行,此因凉而胃气不降也。
生赭石(八钱轧细) 生怀山药(六钱) 白术(四钱炒) 干姜(三钱)
清半夏(三钱温水淘净矾味) 生杭芍(二钱) 浓朴(钱半)
此方原名温降汤,兹则于其分量略有加减也。方中犹用芍药者,防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受干姜之温热也。
吐衄之证因凉者极少,愚临证四十余年,仅遇两童子,一因 凉致胃气不降吐血,一因凉致胃气不降衄血,皆用温降汤治愈,
其详案皆载原方之后,可参观。
【泻肝降胃汤】
治吐衄证左脉弦长有力,或肋下胀满作疼,
或频作呃逆,此肝胆之气火上冲胃腑,致胃气不降而吐衄也。
生赭石(八钱捣细) 生杭芍(一两) 生石决明(六钱捣细) 栝蒌仁(四钱炒捣)
甘草(四钱) 龙胆草(二钱) 净青黛(二钱)
此方因病之原因在胆火肝气上冲,故重用芍药、石决明及龙 胆、青黛诸药,以凉之、镇之。至甘草多用至四钱者,取其能缓肝之急,兼以防诸寒凉之药伤脾胃也。
【镇冲降胃汤】
治吐衄证右脉弦长有力,时觉有气起在下 焦,上冲胃腑,饮食停滞不下,或频作呃逆,此冲气上冲,以致胃不降而吐衄也。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怀山药(一两) 生龙骨(八钱捣细) 生牡蛎(八钱捣细)
生杭芍(三钱) 甘草(二钱) 广三七(细末二钱分两次用头煎二煎之汤送服)
方中龙骨、牡蛎,不但取其能敛冲,且又能镇肝,因冲气上冲之由,恒与肝气有关系也。
【滋阴清降汤】
治吐衄证失血过多,阴分亏损,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甚或冲气因虚 上干,为呃逆、眩晕、咳嗽,心血因不能内荣,为怔忡、惊悸、不寐,脉象浮数重按无力者。
生赭石(八钱轧细) 生怀山药(一两) 生地黄(八钱) 生龙骨(六钱捣细)
生牡蛎(六钱捣细) 生杭芍(四钱) 甘草(二钱) 广三七(细末二钱分两次用头煎二煎之汤送服)
此方即清降汤,加龙骨、牡蛎、地黄、三七也。原方所主之 病,原与此方无异,而加此数味治此病尤有把握。此因临证既多,屡次用之皆验,故于原方有所增加也。
【保元清降汤】
治吐衄证血脱气亦随脱,言语若不接续,动则作喘,脉象浮弦,重按无力者。
生赭石(一两轧细) 野台参(五钱) 生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 净萸肉(八钱) 生 龙骨(六钱捣细) 生杭芍(四钱) 广三七(细末三钱分两次用头煎二煎之汤送服)
此方曾载吐衄门,而兹则略有加减也。
【保元寒降汤】
治吐衄证血脱气亦随脱,喘促咳逆,心中烦热,其脉上盛下虚者。
生赭石(一两轧细) 野台参(五钱) 生地黄(一两) 知母(八钱) 净萸肉(八钱) 生龙骨(六 钱捣细) 生牡蛎(六钱捣细) 生杭芍(四钱) 广三七(细末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