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6-医心方-第136页

底者则无毒瓦斯也。毛若倒上不下,回旋四边者则有毒瓦斯,不可入也。亦可纳生鸡、鸭、鹅、豚、犬、羊生物居中,既有毒瓦斯,其生物须臾自死也。事计必宜入中不得已者,当先以酒,若苦酒数斗浇洒井冢坎中边,停小时,然后可入也。若觉中此气,郁闷奄奄,欲死者,还取其中水数斛,洒人面并水含饮之,又以灌其头身从头至足,须臾则活也。其中若无水者,乃取他水也。
《千金方》治入井冢毒方∶取他井水灌身上,至三辰顷活。若东井取西井,西井取东,南取北,北取南。
《葛氏方》治入井及冢中,遇毒瓦斯,气息奄奄,便绝方∶以水其面,并令含水,又使汲其所入井若冢中水数斛以灌之,从头至足须臾活。
又方∶服诸解毒犀角、雄黄、麝香之属,豉豆、竹沥、升麻诸汤。
辟蛊毒方第五十四
《病源论》云∶凡蛊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也。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一物独在者,即名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祸于他人,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畜事之。
又云∶面色青黄者,是蛇蛊也。腹内热闷,身体恒病,面色赤黄者,是蜴蛊也。腰背微满,舌上生疮,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是虾蟆蛊也。颜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蜣螂,是蜣螂蛊也。
又云∶有飞蛊,来无由,渐状如鬼气者。
又云∶氐羌毒者,犹是蛊类,于氐羌界城得之,故谓之氐羌毒病,状中中蛊,心腹刺痛。
又云∶有野道者,是无主之蛊也,畜事蛊人,死灭无所,依止田野道路之间,犯害人者,故谓之野道。
又云∶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患唾水内,沉者是蛊,浮者非蛊也。
又云∶含大豆,若是蛊,豆皮脱;若非蛊,不烂脱也。
《葛氏方》云∶欲知蛊主姓名方∶取鼓皮,少少烧末,饮病患,病患须臾自当呼蛊主姓名,可语使呼取去,去即病愈(今按∶《极要方》水饮。)又方∶荷叶,密着病患卧席下,亦即呼蛊主姓名。
又云∶治饮食中蛊毒,令人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色变无常方∶雄黄、丹砂、藜芦各一两,捣筛,旦以井花水服一刀圭,当吐蛊毒。(今按∶《集验方》云∶三物各一分,有蛊当吐;不吐,非蛊之。)又云∶若蛊已食下部,肛尽肠穿者方;以猪胆淋内中,以绵染塞之。
又云∶治中蛊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方∶盐一升,淳苦酒一升,和一服,立出,即愈。
又方∶茜草根、荷根各三两,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去滓顿服即愈。又自当呼蛊主姓名,茜草即染绛茜草也。
《短剧方》治蛊方∶举树皮广五寸,长一尺,芦薇根五寸,如人足父指大者。凡二物切,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当下蛊。
又方∶土瓜根,大如母指,长三寸,咀,以酒半升,渍一宿,去滓,一服。
《集验方》治下部若蛊食入,从后孔见肠方∶虾蟆青背长身者,乌鸡骨各烧作屑,分等,合之以吹下部孔中,大良。
又云∶治猝中蛊,下血如鸡肝者,昼夜去石余血,四脏悉坏,唯心未毁,或乃鼻破待死者方∶桔梗,捣,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隐忍根,捣取汁二升,分三服。桔梗苗也。
《千金方》治蛊方∶槲树北阴皮去苍大指长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蛊虫出。
又方∶皮灰,水服方寸匕。
《医门方》治蛊毒方∶取巴豆一枚,去心,豉三粒,釜底黑方寸匕,合捣,分服一丸,吐虫,即服甚良。
又方∶荷煮汁饮,干湿根得用多少。
《极要方》疗蛊毒方∶水煮独行根一、二两,取汁服之,吐蛊毒。
《救急单验方》治蛊毒方∶捣药子三枚,服立验。
《徐伯方》治蛊方∶取茜草,生捣绞取汁,日可服二、三升,复恒取汁,作食及煮粥。
《僧深方》治猝急蛊吐欲死方∶生索濯名根茎,捣绞取汁得一升,顿服之,不过再三作,神良。
《范汪方》治蛊方∶菖蒲二两乌贼鱼骨二分上二物,捣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十九
服石节度第一
《服石论》云∶中书侍郎薛曜云∶凡寒食诸法,服之须明节度,明节度则愈疾,失节度则生病,愚者不可强,强必失身;智者详而服之,审而理之,晓然若秋月而入碧潭,豁然若春韶而洋冰积实,谓之矣。
凡服五石散及钟乳诸石丹药等,既若失节度,触动多端,发状虽殊,将摄相似,比来人遇其证,专执而疗之,或取定古法,则与本性有违;或取决庸医,则昧于时候,皆为自忤。
故陶贞白曰∶昔有人服寒食散,捡古法,以冷水淋身满二百罐,登时僵毙。又有取汗不汗,乃于狭室中四角安火,须臾即殒,据兹将息,岂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
秦承祖论云∶夫寒食之药,故实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虽未能腾云飞骨、练筋骨髓,至于辅生养寿,无所与让。然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散所以护命,亦所以绝命。其有浮薄偏任之士,墙面轻信之夫,苟见一候之宜,不复量其夷险,故祸成不测,毙不旋踵。斯药之精微,非中才之所究也。玄晏雅材将冷,廪丘温为先,药性本一而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