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6-医心方-第141页

耳。如此之病,归于大浇,以瘥为期也。
又药盛发使人悲愁恚怒、角弓反倒,其状若风,有面色青黑,身体斑磷,尔时当极大浇用水无数,如此辈率多用水二三千石,尔乃解耳。得解之后亦当速下。凡浴之初,皆多恶冷,但得水数解,渐遂便之,心意KT然则止,若腹中懊闷、陶热吸吸者,若渴人精神默默但欲眠卧者,此药发在内、攻守五脏也。急服七物栀子汤,外以新汲冷水浴之。
(今按∶在第二十卷除热解发篇。出《短剧方》,号黄芩汤。)若噤澡振KT极目劳动,病患不能自劳者,车载或牵挽掣顿之。
若噤战者,复如上牵挽之。若大行通利,无他结塞,又周体无有热温之证而猝气悸,须臾口不能言者,速温好酒三升,稍饮之。热闷者,饮水则解。
若大行小难,腹微满气,兼复苦渴,患此之后,寻复舌大不得语者,速饮栀子汤。
若药发不时解而久苦渴,是多饮所为也。若下而故瘥耳。
葛稚川云∶凡服五石护命更生及钟乳寒食诸散,失将和节度,皆致发动,其病无所不为。
若发起仓猝,不渐而至者,此皆是散热也。宜时救解。
若四肢身外有诸一切疾痛违常者,皆以冷水洗数百过。热有所衡,水渍布巾随以拓之。
又水渍冷石以熨之,行饮暖酒,逍遥起行。
若心腹内有诸一切疾痛违常烦闷恍者,急解衣取冷热温酒饮一二升,渐稍进觉小宽便冷餐,其心痛者最急。
若肉冷口已噤,但折齿下热酒便开。
若腹内有结坚热便生众疾者,急下之。热甚口发疮者下之。癖实犹不消,恶食畏冷者更下之。
《夏侯氏论》云∶其察体中有不常,皆是药气。服药一时须察所患,或小瘥。或心中温温欲吐,或寒或热,或痛或痒,或缓或急,或眩或痹,或理或乱,其有所觉,皆是药也。心中温温,小饮冷水不解,渐益才解便止。又诸所觉未必周体,或发头面手足胸背,随所觉处以湿手巾熨之,不解小洗之,洗之则解即止。
《曹歙救解法》云∶有药而苦头痛目瞑恶食、食下便吐、不得安者,为是实也。
当促下之。若头痛目疾而不恶食者,自是寒食散疾,未必纯是实也。宜常兼以将冷为治。若有实也,不下终不瘥也。寒食药热,率杀药热,服下药要当以能否下为度,不得病可重下也。
期以得病为断,服药未下,慎勿饮酒也,令人闷吐。下后食少里空,热便乘虚在处,则吐逆下利腹满,如此者宜以冷食渐渐解,服栀子汤是其治也。(今按∶此汤在第二十卷号增损。皇甫栀子豉汤出《短剧方》。)药发,头面苦眩冒者,则解头结散发扇之,若虽觉瘥犹不KTKT者沐头。其热甚头痛面赤者,以寒水淋头,暑热时以冰水淋头,不瘥以油囊盛冰着头结中,觉瘥下水。
药发,耳目口齿苦,耳鸣汁出,数数冷食,稍稍步行,鼻口臭,冷冻饮料冷洗。口中生疮,舌强,服栀子汤。
药发心腹苦心腹痛者,当与热酒。口噤者,撅口促与用冷水淹手巾,着苦处,温复易。
诸痛之中,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汤火。或有气绝病者,不自知,当须边(旁)人之救,以酒灌含之。咽中寒逆,酒入辄还,勿止也。出复纳之。
腹满者,服凝水石汤,胸心腹中热盛,咽干口燥,饮冷。霍乱吐逆,当用饮冷。胸中窒塞,胸胁两强,当饮酒。腹中拘急切痛,当用饮食,不宜但以冷迫之也。腰痛以寒水洗,冷石熨之;大行难消,苏令如膏,服三升则下,未下重服之;小行稠数者,以水洗小腹,服栀子汤则瘥。
药发四肢苦手足烦热,心闹闷者,以冷石熨。甚者以水熨之,关节不屈伸,百节酸疼者,勤自劳役,温则澡洗。
药发噤寒,有药者,虽当澡浴,澡浴若早,药热噤不得出,令噤寒,急用饮酒,勤自劳役,即当KT(渐)温矣。若晚,药热蒸愦,亦令人噤寒,先用饮酒,酒气颇行,便用浇灌,亦当渐温矣。常当数食,一日可至十食。失食令人苦寒。
药发杂患,其有偏痛、偏烦、偏冷、偏热、偏急、偏缓,皆偏洗之。当于水下觉除也。
若有肿核者,宜以冷石熨,不瘥宜以冰熨之。
《释慧义·薛侍郎浴熨救解法》云∶凡药石发宜浴,浴便得解。浴法∶若初寒,先用冷水,后用生熟汤。若初热,先用暖汤,后用冷水。浴时慎不可先洗头,欲沐可用二三升灌矣。
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沥尿血,阴中疼,此是热气所致,熨之即愈。熨法∶前以冷物熨少腹,冷熨已,又以热物熨前。热熨之以后复冷熨。又小便数,此亦是取冷过,为将暖自愈。
《道弘解散法》云∶食秽饭、臭肉、陈羹、宿菜发,服栀子汤。
饭未熟生酒发,服大麦,一服五合,至三服不解,服孽米一升。
食肉多发,如上法服不解,又服孽末,孽末不解,又服栀子豉汤。
食生菜发,服甘草汤,食粗米发,服甘草汤。(粗米谓咀嚼不精也。)大饱食发,如上服甘草汤。失食饥发,服葱白豉汤。
醉发,服葱白豉汤;若不解,服理中汤。
怒大过发,服人参汤。
将冷大过发,则多壮热,先以冷水七八升洗浴,然后用生熟汤五六石灌之。灌已,食少、暖食、饮少热酒、行步自劳则解。若不解,复服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