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 则为之总会焉,故曰阴脉之海。
<目录>下卷<篇名>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属性:\x肝苦急\x 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
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
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x心苦缓\x 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 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
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 则导赤散。
\x脾苦湿\x 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
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x肺苦气上逆\x 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 ,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
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x肾苦燥\x 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 咸泻之,泽泻。
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 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目录>下卷\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篇名>脏腑泻火药属性: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 (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篇名>用药法象属性:天有阴阳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
收、应之藏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
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篇名>药性要旨属性:苦药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 苦甘寒泻血热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篇名>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篇名>五味所用属性:苦泄 甘缓 酸收 咸软 淡渗泄 辛散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篇名>药类法象属性: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 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平) 羌活(气微温,
味苦甘平) 威灵仙(气温,微苦) 葛根(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