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61-医灯续焰-第6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虽不详言成积之状,谓之五脏所生可也。谓之即成肥气、
伏梁、痞气、息贲、贲豚,五积之因亦可也。据本篇全文,及《素问·脉要精微论》
云∶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又五脏生成论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赤乃其色。色赤而脉喘坚,则知病为心痹。下文仿此。)白,
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青,脉之 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 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
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又平人气象论云∶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 中有横积痛。又云∶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又大奇论云∶肾脉 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又云∶三阳急,为瘕。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篇云∶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 急,为沉厥奔豚。又卫气篇云∶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又《难经》
十八难云∶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诊不得肺脉 而右胁有积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又《脉经》云∶脉迟而涩,中 寒有 结。又云∶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又云∶弦小者寒癖。由是观之,
则脉之小也、微也、小急也、弦急也、沉也、沉伏也、迟也、涩也、实也、数绝也、
沉横也、结伏也、长而左右弹也,是皆阴寒敛实之脉。则知积之成也,亦多属阴寒 阴寒则不能温散,而易于凝着。始则毫厘之留,日以增益,如堆然。久久则小者 大,软者坚,虚者实,无形者有形。越人言其始发也,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 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又云∶积者,阴气也。又云∶阴沉而伏,皆中的之语。
聚则不然。越人谓聚者,阳气也,六腑所成。又云∶阳浮而动,病发无根,痛无常 处。夫无根无常,则气不留止。偶与气血相搏,则邪正相干。气聚而痛,气散则解,
非若积之留止不移不散也。如肠腹攻冲,疝 瘕热,胸腹胀满,切痛雷鸣等证,皆 聚之类也。古人论积聚,分脏腑者,亦不过以沉伏留止不移者属阴,阴则为脏,浮 动聚散不常者属阳,阳则为腑耳。治之者,当于留止聚散上相机,不当于脏腑二字 上作工夫也。其脉实强者,阳脉也。一以征邪正之相搏,一以征元本之壮实。从腑 从阳,故曰生。其脉沉细者,阴脉也。一以征邪气之深入,一以征元本之衰微。从 脏从阴,故曰死。以上积聚二证,楫引灵素难经金匮诸书,其病因病状,可谓详且 悉矣。但言证处,不斩然,亦不全属一证。故虽有成方,不能插入。今历观积聚之 由,似宜温行,不宜寒敛,似宜运动枢机,不宜专尚攻克。是选名方十九首,以便择用焉。
【目录】卷十二\积聚脉证第七十二【篇名】附方属性:
济生大七气丸
治积聚 瘕,随气上下,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京三棱 蓬莪术 青皮 陈皮(各去白) 藿香叶 桔梗(去芦) 肉桂(不见火) 益智仁(各一 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香附(炒去毛,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

东垣肥气丸
治肝之积,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 疟,连年不已。其脉弦而细。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浓朴(半两) 甘草(炙,三钱) 椒(炒去汗、去目及闭口者,
四钱) 广术(炮) 昆 布人参(各二钱半) 皂角(去皮弦子煨) 白茯苓(去皮共一钱半) 川乌(炮去皮脐,一钱二分) 干 姜巴豆霜(各五分)
上除茯苓、皂角、巴豆外,为极细末。再另研茯苓、皂角为细末,和匀,方旋 旋入巴豆霜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 至大便微溏。再从两丸加服起,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东垣息贲丸
治肺之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其脉浮而毛。

浓朴(姜制,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人参(去芦) 干姜(泡) 白茯苓(去皮、另末)
川椒(炒去汗) 紫菀(去毛,各一钱半) 桂枝(去粗皮) 桔梗 京三棱(炮) 天门冬(去心皮)
陈皮 川乌(炮去皮脐) 白豆蔻(各一钱) 青皮(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药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 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起。煎淡姜汤食远送下。周 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五钱,通前一两三钱。黄连减七钱,用 六钱。

金匮鳖甲煎丸
治疟母。

鳖甲(炙,三两) 乌扇(烧) 黄芩 鼠妇(熬) 大黄 桂枝 石韦(去毛) 浓朴 紫葳 阿胶 (各七钱半)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