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61-医灯续焰-第7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分温再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去芦) 贝母(去心,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 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泻白散
治肺痈。

桑白皮(炒,二钱) 地骨皮(去骨) 甘草(炙) 贝母(去心) 紫菀 桔梗(炒) 当归 (酒拌,各一钱) 栝蒌仁(一钱半)
作一剂。水一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立斋云∶此方乃泻肺邪消毒之剂也。若喘咳唾痰沫,肺脉浮数者,用之有效。

四物汤
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

贝母(去心) 紫菀(去苗土) 桔梗(炒,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时,稍冷服。如咳嗽甚,
加去皮尖杏仁三枚同煎。小儿量减。

肺痈神方
用薏苡米为末,糯米饮调下,或入粥内煮吃亦可。一方用水煎服,当下脓血便愈。


济生排脓散
治肺痈。得吐脓后,以此排脓补肺。

生绵黄 二两,细末。每二钱,水一碗,煎五分服。

排脓散
黄 (盐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炒、杵) 人参(各等分)

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

肺痈收口方
肺痈收敛疮口,只有合欢树皮,或白蔹煎汤饮之。然不可饮于未吐脓血之先也。


肺痈方
(又)

野毛栗根二两,水二钟,煎五分服。觉肺中微有声,数次即愈。

治吐脓血方
吐脓血如肺痈,口臭,他方不应,宜消风散。入男子发灰,清米汤下。两服。


治肺痈方
(又)

鲜百合捣汁,酒和服。六、七次愈。

试肺痈法
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目录】卷十四【篇名】肠痈脉证第七十六属性: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肠痈者,肠内生痈也。大肠、小肠皆有之。大抵得之不节饮食、不适寒温。或 积垢瘀凝,或败血留滞。壅塞不行,久郁化热,久热腐脓,而痈斯成矣。如小腹肿 痞皮急,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或复自调,时或发热,或自汗恶寒,身如甲错。
外无热,内无积聚而见上证者,皆肠痈之候也。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 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其脉数者,小便脓也。洪数、滑数者,大有脓也(宜 薏苡附子败酱散。)迟紧,或微涩而紧者,未有脓也。(宜大黄牡丹汤、万氏桃仁承气汤加连翘、秦艽。入风 者加防风。准绳蜡矾丸亦效。)郁结成热,其热自实。热实,则脉之滑数,不言可知。若数而 无热,则数为虚促之数,非热所鼓。不惟不实,而与腹中相应之关脉,亦且芤虚矣。
虽见诸证,未必成脓。设的确有痈,亦瘀凝之血耳。盖血瘀聚于肠腹,则流行之脉 道中,反觉空虚,故脉芤也。若脉微涩而紧者,气犹滞着敛实,未化脓也,下之足 以荡其留结之邪。若脉紧滑数,热已沸涌消熔,脓已成也。下之反以夺其生新之力。
即痈疡未溃,宜泻实。已溃,宜补虚义。
【目录】卷十四\肠痈脉证第七十六【篇名】附方属性: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身无热,脉数,此肠内有痈脓也。此方主之。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 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过下,总以此方主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万氏治肠痈方
桃仁承气汤加秦艽、连翘。(桃仁承气汤见第二十。)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