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桂苓甘露饮 白虎汤 玉壶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汤 湿制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 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 葶苈木香散 橘皮白术散 桂苓白术散 大橘皮汤 益元散 火制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诸承气汤 八正散 调胃散 神芎丸 泻心汤 燥制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 寒制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附子理中汤 大己寒丸 术附汤 东垣立方本旨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 甘草 次之。脾胃若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 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 宜多用之。经云。急者 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甘草 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阴中之 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
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阴火炽盛。是血 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
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是名补中 益气汤。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消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肾水旺而 心火自降。如心气浮乱。更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补中益气汤加减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 痞而腹胀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 痞而有痰脉缓加半夏黄连 心下痞不能食加生姜陈皮 心下痞劣闷者加芍药黄连 顶痛脑痛加 本细辛 嗌痛颔肿脉洪面赤加黄芩桔梗鼠粘子 腹中痛加白芍药在寒时加益智豆蔻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胁下痛倍加柴胡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篇名>伤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见伤寒论)属性:咽喉闭燥莫发汗。淋家若治同斯断。疮家发汗疮即愈。犹畏表虚作痉变。汗多又发必恍 惚。亡 血发之自寒栗。荣气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夺血证。阴阳俱虚本不宜。阳盛阴虚汗之忌。心 之悸者汗不须。津液和时形自渍。太阳少阳病合作。头项强痛或眩闷。时又结胸心下痞。法 刺大椎汗却未。脉弦而细虽头疼。发热只属少阳经。法当下之不可汗。汗则谵烦悸 不宁。上 下左右有动气。如若发之他病至。诸脉得数微弱动。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极烦吐似疟形。有 寒无热虚而栗。厥而脉紧本少阴。不可汗此诸病势。咳而遗溲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类 中风热更头疼。汗药施之恐增剧。心中懊 自宜吐。太阳脉细吐之误。寸脉微浮胸痞硬。气 上冲咽吐可用。少阳中风耳自聋。目赤心烦吐不中。胸中实则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 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气自顺。中风痰实犹可施。呕吐咯血吐还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 病则止不尽剂。
阳虚阴盛下勿用。外证未罢犹为禁。太阳阳明喘而满。只可汗而逆自定。下于汗后脉浮 者。
此为施早转逆甚。结胸脏结实可攻。脏结无热未可同。结胸烦躁脉浮大。此其危殆难所通。
病先解表后攻痞。攻之早者协热利。呕多心满合面红。诸病阳明下不中。溏而不满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气。汗出溲行下非闭。可下宜行蜜道剂。里证赤涩脉弦迟。勿以下之为可治。
诸虚脉弱反寸关。四肢厥逆攻亦难。动气咽塞下虚极。慎勿下攻诚定式。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篇名>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属性: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陷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 归天 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 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气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针。安于穴上。随令患者嗽一声。
左右 用针转入天部。皮肤之间也。少时左右进至人部。肌肉之间也。再少时进至地部。筋骨之间 也。凡穴当一寸许。如此作三次进之。大抵疼痛实泻。麻痹虚补。经云。针法手如握虎。如 待贵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弹而怒之。迎而夺之。使经气腹满。令邪气散而正气 行也。循而扪之。随而济之。抚摩上下。见动脉之处。摄而按之。推而纳之。以手指加力按 所针之穴。使邪气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针。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见。其穴端正。
使针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 口吸 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