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动,如 旋杯之状,苦且危矣!此方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而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温散,明是欲使少阴之水寒,及所挟之外风,
一汗而内外双解无余,故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其非少阴水寒,及不挟外风之证。自是胃中蓄积水饮至多,上结心 下,但用枳实、白术二味,治其水饮。腹中软,即当散矣。《金匮》虽未明言,究竟气分之水,不越此阴阳二治,故不厌 其复,重绎于此方之下。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又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又治短气有微饮,引从小便出。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各一两炮) 上八味末之,
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用崔氏八味丸成方,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脚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 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自不能通利,故用之以 收摄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空旷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乃消渴病饮 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而亦用之者何耶?此不但肾气不能摄水,反从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之以逆折其水,
不使顺趋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肾气不上腾之渴,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然今世以 为壮水益火两肾平补之套药,曾不问其人小便之利与不利,口之渴与不渴,一概施之。总于《金匮》之义,有未悉耳。
\x 栝蒌瞿麦丸\x 治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渴。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 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金匮》治小便不利,而淋且渴者用之。以其胃中有热,腹中有寒,故变八味丸之制为此丸。见其人趺阳脉数,即 胃中有热。胃热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是其淋而且渴,为胃热中消明矣。故用栝蒌以清胃热,茯苓、瞿麦 以利小水。然肾中寒水之气,上入于腹,则腹中必冷,故用附子以胜其寒。方下云∶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制方之义,
可绎思也。
\x薏苡附子散\x 《金匮》治胸痹缓急之证。 薏苡仁(二两) 大附子(一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
日三服。
\x乌头赤石脂丸\x 《金匮》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蜀椒(一两) 乌头(半两炮) 附子(半两炮) 干姜 (半两炮) 赤石脂(一两 淬)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x九痛丸\x 《金匮》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
落马坠车血疾等。 附子(三两炮)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炙研)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x附子粳米汤\x 《金匮》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x大建中汤\x 《金匮》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蜀椒(二合去皮)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 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
\x大乌头煎\x 《金匮》治心腹痛,脉弦紧,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者。乌头(大 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 可日再服。又方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用本方以桂枝汤五合,解令少清,初 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 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即此合桂枝汤方也。
\x大黄附子汤\x 《金匮》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证,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其脉弦紧,
为阴寒上逆者,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然仲景谆谆传心,后世领略者鲜。《金匮》又别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