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83-卫生宝鉴-第9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黄芩(酒制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钱) 柴胡 升麻 连翘 当归身(各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忌酒湿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目录】卷二十三【篇名】阳证治验属性:真定府赵吉夫。约年三旬有余。至元丙寅五月间。因劳役饮食失节。伤损脾胃。时发烦躁而渴 。又食冷物过度。遂病身体困倦头痛。四肢逆冷呕吐。而心下痞。医者不审。见其四肢逆冷。呕吐 心下痞。乃用桂末三钱。以热酒调服。仍以绵衣覆之。作阴毒伤寒治之。须臾汗大出。汗后即添口 干。舌涩。眼白睛红。项强硬。肢体不柔和。小便淋赤。大便秘涩。循衣摸床。如发狂状。问之则 言。语错乱。视其舌则赤而欲裂。朝轻暮剧。凡七八日。家人皆自谓危殆不望生全。邻人吉仲元举 予治之。诊其脉六七至。知其热证明矣。遂用大承气汤苦辛大寒之剂一两。作一服服之。利下三行 。折其胜势。翌日。以黄连解毒汤大苦寒之剂二两。使徐徐服之以去余热。三日后。病十分中减之 五六。更与白虎加人参汤约半斤。服之。泻热补气。前证皆退。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月余渐得平 复。内经曰。凡用药者。无失天时。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又云。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当暑气方盛之时。圣人以寒凉药。急救肾水之原。补肺金之不足。虽有客寒伤人。仲 景用麻黄汤内加黄芩知母、石膏之类。发黄发狂。又有桂枝汤之戒。况医者用桂末热酒调服。此所 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此逆仲景之治法。经云。不伐天和。不赞其复。不翼其胜。不失气宜。不 然。则故病未已。
新病复起矣。
【目录】卷二十三【篇名】阴黄治验属性: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韩君祥。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 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自以为外感伤。用通圣散两服。药后添身体困甚。方命 医治之。医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热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 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散汤、朱砂膏、至宝丹 之类。至十七日后。病势转增传变。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 。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诊其脉紧细。按 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药过度。助水乘心。反来侮土。
先囚其母。后薄其子。经云。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时值霖雨。乃寒湿相合。此为阴证发黄明也。予 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 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术、陈皮 苦甘温。建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 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煎服一两。前证减半。再 服悉去。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 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成无己云。阴证有二。一者始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 食冷物伤太阴经也。二者始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 为阴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气大胜。阳气欲绝。加以阴雨。寒湿相合。
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也 。圣圣之制。岂敢越哉。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 不欲开。自利蜷卧。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为一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凉服。不拘时候。
【目录】卷二十三【篇名】肢节肿痛治验属性:真定府张大。年二十有九。素好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 。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黄。精神减少。至六月间。来求予治之。诊 其脉沉而缓。缓者脾也。难经云。 主体重节痛。 者脾之所主。四肢属脾。盖其人素饮酒。加之 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云。湿流关节。肢体 烦痛。此之谓也。宜以大羌活汤主之。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又云 。风能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故以为君。升麻苦平。威灵仙、防风、苍术、苦辛 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益气缓中。泽泻 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也。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