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深,则舌卷囊缩。阴寒冷极,亦见舌卷囊缩,在乎仔细消详,
其冷热之治法,亦微矣。
一调治伤寒之法,先须识证,察得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亲切,更审汗、吐、下、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 差误。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胎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 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不,务使一一明白,脉证相对,然后用药 无瘥。若有一毫疑惑,
不可强治。故君子不强其所不能。或见利妄动,视人命如蝼蚁,非君子之用心也。慎之!
一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一看口舌,黄白色者,邪未入腑,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 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心火 也,不治。急用大承气下之。此邪热已极也,劫法用井水浸青布片子,舌上洗净,后以生姜片子浸水,时时刮 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宜大陷胸汤加枳桔下之。量 元气虚实,缓而治之。反加烦躁者死。
若按之心胸虽满闷而不痛,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邪气填塞胸中。尚为在表,只以小柴胡汤加枳桔以 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仍加枳桔。
若病患自觉心胸满闷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
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不。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则知蓄血 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若按之小腹胀满不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栀子利之。亦不可大 利,恐耗竭津液也。
若按之小腹绕脐硬痛,渴而小水短少,大便实者,有燥粪也,大承气汤下之,劫法治心胸肋下有邪气 结实,满闷硬痛,用生姜一斤,捣渣去汁,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稍可,又 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许久,豁然宽快。一方用韭菜如前法熨之。
一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渴,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止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 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 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之过也。又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
经云∶若还不与非其治,强饮须教别病生,此之谓也。
一治伤寒,若有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干 姜理中汤一服,加乌梅二个,川椒十粒,愈服。待蛔定,却以小柴胡汤退热。盖蛔闻酸则静,得苦则安矣。
一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可以 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 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
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壮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制宜。
一治伤寒,若先起头痛发热恶寒,以后传里,头痛恶寒悉除,反觉怕热,发渴谵语,或潮热自汗,大 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黄狂乱,或身如涂彩,脉沉有力,此为阳经自表传入阴 经之热证,俱当攻里之药下之。设或当下失下,而变出手足乍冷乍温者,因阳极发热,即阳证似阴,名曰阳厥。
外虽厥冷,内有热邪,三一承气汤下之。又有失于汗下,或本阳证,误投热药,使热毒入 深,阳气独盛,阴气暴绝,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纯青 水,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阳毒证。轻则消斑青黛饮,重则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豉、
加大黄芒硝下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初病起,无头疼,无身热,便就恶寒,四肢厥冷,腹痛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 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阴证。不从阳经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 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凡腹满腹痛,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难以一概 施治。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腹痛甚者,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满,小便清白,当温 之,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又有初病起,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既伏阴,内外 皆寒。或本真阴,误投凉药,使阴气独盛,阳气暴绝,以致病起。手足厥冷,腰背强重,头疼目痛,呕吐烦 闷,身如被杖,六脉沉细,汤饮不下。以后毒瓦斯渐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转深,心下胀满,结硬如 石,燥渴欲死,冷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此名阴毒。速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或葱熨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