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已与伤 脾殊,此从其比类以知之也。
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
诸急者多寒,心脉独急,宜结寒于心。然心牡脏,卒不得结,必结于小肠,以小肠为其使,故当移之于此 也。此得之以心不受病,而知病之移于使也。诊家之治法,不可概列枚举,就《内经》脉案而悟之,斯过 半矣。
<目录>卷二\脉要集<篇名>附∶脉诊总论属性: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脉 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 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
有甚精之察,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
夫诊脉求病,求其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顺逆而已。《内经》说脉,止于浮、沉、缓、急、大、小、滑、
涩八脉,特于对待、微甚、悬绝,着其相去之二等,而脉之情尽变极,察之极精。及仲景,又兼以阴阳着 脉为十,以浮、数、动、滑、大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而察阴阳之法,又莫过于此。于是诊脉之 精,至此大备。
何以言之?人之先天本于阴阳,而阴阳复生于胃气,惟谷神兴而营气足,故脉行焉。中涵先天四时五 脏之正,而养于胃气,以微见其间,是以脉常有神,而可诊以阴阳逆从之法。故阴阳逆顺之法,必首诊其胃 气、五脏、四时。诊胃气者诊其力,诊五脏者诊其神,诊四时者诊其顺。
何谓力?胃之在三阳,搏而勿浮;在三阴,搏而勿沉。其为洪圆有力,阴阳两和,是平胃脉也。四时而 闰以太息,为五至,于何有病?此谓有力。若胃气衰耗,已先见不搏而浮沉矣。何谓神?五脏五神而主五 行,则恒见微弦、微钩、微软、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谓脏真也。过则相凌,弱则受克而藏神失,再过则 真脏现矣,此谓有神。何谓顺?五脏以胃气各自主时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如天之 被物,生、长、化、收、藏。以一旺主时,而群脏从焉,毋得以错迕事见者,所谓顺也。反顺则为 逆矣,逆时则逆脏,并逆胃矣;此谓以顺。是三者病本之诊也。
于是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而知其逆顺之所在。是以别于阳者,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此诊之大源,不可不知也。
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诊,则于其病情而知之。一法为对待,如浮沉对待,缓急、大小、滑涩各对待,皆两 不相侔,判然可识者也。一法为微甚,从对待而推之,或甚浮微浮、甚沉微沉之过不及,以从容而知之也。
一法为悬绝,如太过、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绝、绝无之殊。此为关格、真脏之见脉,可察而辨也。辨其对 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间甚;辨其悬绝,以察生死。而又察仲景之阴阳十脉。合而察之,前 三法为经,后四法为纬。不待多脉之名象。而死生顺逆之机,了若指掌矣。
<目录>卷二\诸家脉论附<篇名>张景岳脉神章属性: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气血衰者脉必衰。
无病脉正,有病脉乖。
人之疾病,无过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其中只虚实两字足以尽之。盖表症、里症、寒症、热症,无不 皆有虚实,既知表里寒热,而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万病情可一贯矣。
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虽脉之浮沉主病各异,然一 脉能兼诸病。一病能兼诸脉,且以诸脉中皆有虚实之变,病值危难,在乎能辨虚实,使虚实得真,则标本 阴阳万无一失,或脉有疑似,必兼证以察其孰主孰客,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矣。
<目录>卷二\诸家脉论附<篇名>张景岳脉神章属性: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凡洪、大,芤、革之属,皆其阳之类也,主中气虚、真阴不足。其病伤 风、伤暑,为表热;或胀满不食,为喘急。其浮大为伤热,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风为湿,
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虽有分司,全在治法,不可执一也。虽浮为在表,然 有真正风寒外感,脉反不浮者。其有紧数而略兼浮者,便是 表邪,必发热无汗,身有酸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缓,多有非表邪者。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
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 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则 害莫大。其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 兆。凡脉见何部,当随其部而察其症。诸脉皆然。
沉脉,轻取不见,重手乃得,为阴。凡细、小、隐伏、反关之属,皆其类也。此阳郁之候,主气郁,
为寒为水。其病停饮,为症为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若沉细,为少气,为寒饮,为胃中冷,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