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
归须 柏子仁 桂枝木 桃仁 生鹿角 片姜黄 <目录><篇名>头风属性:右偏头痛。鼻窍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头风。已留 数月。其邪混处。精华气血。咸为蒙闭。岂是发散风寒可解。头巅药饵。务宜清扬。
当剌风池风府。投药仍以通法。莫非气血周行。焉望却除宿病。
西瓜衣 鲜芦根 苡仁 通草 蜡矾丸 头形象天。义不受浊。今久痛有高突之状。似属客邪蒙闭清华气血。然常 饵桂附河车。亦未见其害。思身半以上属阳。而元首更为阳中之阳。大凡阳气 先虚。清邪上入。气血瘀痹。其痛流连不息。法当宣通清阳。勿事表散。以艾KT 烙按 法灸治。是一理也。
熟半夏 北细辛 炮川乌 炙全蝎 姜汁 阳气为邪所阻。清空机窍不宣。考周礼采毒药以攻病。藉虫蚁血中搜逐。
以攻通邪结。乃古法而医人忽略者。今痛滋脑后。心下呕逆。厥阴见症。久病延 虚。攻邪须兼养正。
川芎 当归 半夏 姜汁 炙全蝎 蜂房 <目录><篇名>温热属性:风温从上而入。风属阳。温化热。上焦进肺。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致身 痛脘闷不饥。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医谓六经。辄受羌防。泄阳气。劫胃汁。
温邪忌汗。何遽忘之。
杏仁 香豉 郁金 山栀 栝蒌皮 蜜炒橘红 劳倦嗔怒。是七情内伤。而温邪感触。气从口鼻直自膜原中道。盖伤寒阳 症。邪自太阳次第传及。至于春温夏热。则鼻受气。肺受病。口入之气。竟由脘中。
所以原有手经见症。不比伤寒足六经之病也。其原不同。治法亦异。仲景论温 邪不可发汗。汗则劫津伤阴。身必灼热。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又云。鼻息鼾。
语言难出。剧则惊痫螈 。无非重劫津液所致。今病发热。原不是太阳客邪见 症。所投羌防。辛温表汗。此误即为逆矣。上窍不纳。下窍不便。亦属常事。必以攻 下希图泄热。殊不知强汗劫津而伤阳。妄下劫液更亡阴。顷诊脉。两手如搐而 战。舌干燥而无苔。前板齿干。目欲瞑。口欲开。周身灯照而淡晦。斑纹隐隐约约。
几日来时有呃逆。因胃乏谷气而中空。肝阳冲突。上冒肆虐耳。为今返正。先与 糜粥。使胃中得濡。厥阳不致上冒。而神昏之累可已。进药之理。甘温可以生津 除热。即斑疹亦不足虑。观仲景论中。邪少虚多。阴液阳津并涸者。复脉汤主之。谨仿此义。
炙甘草 人参 生地 白芍 阿胶 麦冬 温邪有升无降。经腑气机交逆。营卫失其常度。为寒热。津液日耗。渴饮不 饥。阳气独行。则头痛面赤。是皆冬春骤暖。天地失藏。人身应之。患此者最多。考 古人治温病忌表。误投即为劫津。逆传心包。最怕神昏谵语妄狂。治病以辛甘 凉润为主。盖伤寒入足经。温邪入手经也。上润则肺降。不致 郁。胃热下移。知饥渴解矣。
嫩竹叶 桑叶 杏仁 蔗汁 麦冬 生甘草 石膏 久患虚损。原寝食安舒自服阴柔腻补。不但减食不寐。脘中常闷。渴欲饮 凉。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误补则邪愈炽。气机阻塞。弱质不敢开泄。援引 清扬肃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气。上焦得行。可用养胃法。
白沙参 苡仁 天花粉 桑叶 郁金 威喜丸 积劳伤阳卫疏。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 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今气短胸满。病邪在上。大便泻出稀水。肺与大肠表 里相应。亦由热迫下泄耳。用辛凉轻剂为稳。
杏仁 枯梗 香豉 橘红 枳壳 薄荷 连翘 茯苓 温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为咳喘。继传膻中则呛血。乃心营肺卫受邪。然 邪在上焦。壅遏阻气。必聚为热。痰臭呛渴。是欲内闭。惜不以河间三焦立法。或 谓伤寒主六经。或谓肺痈。或泄气血。致热无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 对症药饵。气涌沸腾。势必涌吐无余。焉望有济。夫温热秽浊。填塞内窍。神识昏 迷胀闷欲绝者。须以芳香宣窍。佐牛黄金箔。深入脏络。以收锢闭之邪。今危笃 若此百中图一而已。
紫雪丹 仲景云。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不寒瘅热。令人消烁肌肉。条例下不注方。但 曰。以饮食消息之。后贤谓甘寒生津。解烦热。是矣。今脉数。舌紫渴饮。气分热邪 未去。渐次转入血分。斯甘寒清气药中。必佐存阴。为法中之法。
生地 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竹叶心 白芍 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所进寒凉消导。徒攻肠胃。毫无一效。痰乃 热熏津液所化。膻中乃空灵之所。是用药之最难。至宝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窍 以驱热痰之结。极是。但稚年受温邪。最易亏阴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温邪为正。
犀角 鲜生地 元参 连翘心 丹皮 石菖蒲 至宝丹 腹满已久。非是暴症。近日面颔肿胀。牙关紧闭。先有寒热。随现是象。诊脉 右搏数。左小。乃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气血与热胶固。致清窍不利。倏有痹 塞之变。理当先治新邪。况头面咽喉结邪。必辛凉轻剂以宣通。若药味重浊。徒 攻肠胃矣。仿东垣普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