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枳壳(四分) 生姜(二分) 大枣(二枚)
人参败毒散
赤茯苓 甘草 前胡 桔梗 枳壳 人参 柴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薄荷 生姜 大
三黄丸
黄连 黄芩 黄柏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益元散
滑石 甘草 辰砂 共为末。
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 枳实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桃仁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桃仁
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大柴胡汤
柴胡 半夏 白茯苓 大黄 枳实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凉膈散
大黄 朴硝 甘草 连翘 山栀(生) 黄芩 薄荷 竹叶
五积散
白芷 桔梗 归身 陈皮 川芎 甘草 白茯苓 枳壳 半夏 麻黄 肉桂 浓朴 朴 【目录】卷五【篇名】附∶新方数则属性:
和中丸
广皮(四两) 白术(三两) 肉桂(三钱) 薏苡仁(二两) 川椒(三钱) 泽泻(一两) 白 茯苓(二两) 砂仁(二两) 车前子(一两) 炮姜(五钱) 水法为丸。
沉香丸
白术(二两) 归身(二两) 白蒺藜(八两) 白茯苓(二两) 砂仁(二两) 香附(四两)
白芍(三两) 广皮(一两) 甘草(二两) 乌药(四两) 水泛为丸。
镇心丸
人参(二钱) 黑豆(五钱) 青黛(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二钱) 山药(二钱) 僵蚕 (四钱) 辰砂(一两) 冰片(一分) 蜜炼为丸,辰砂为衣。
起脾丸
人参(一两) 黄 (一两) 山药(二两) 甘草(二钱) 益智(二钱) 蜜炼为丸。
平惊丸
炮姜(二钱) 肉桂(三钱) 白芍(一两) 茯神(一两) 远志(三钱) 甘草(四钱) 铁衣 (一两) 蜜炼为丸。
补肝丸
海螵蛸(四钱) 杞子(四两) 归身(一两) 杜仲(四两) 香附(二两,醋炒) 水法为丸
真阴丹
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三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三日夜,复 以水浸之,夜露三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三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 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凡阴阳脱者,服 【目录】卷六【篇名】寒热属性: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 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录《素问·阴阳 应象论》中语。)
诸有过者切之,(有过,即有病也。)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 ,则 予谓病之重者,莫大于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诸有过者切之”至“无汗而身 寒”止,皆《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语也。其“阴阳不足”二句,乃慎斋所补。以此证甚危 险,不可以经中未言而忽之也。故既补之,而又详言以申之。)
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又云∶阳虚生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又云∶阳盛生外热,上 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又云∶邪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又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 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又云∶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 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多寒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录《灵枢·五音五味篇 》中语,“青白者多寒气”,原文是“青白者少热气”,其语胜此,似不必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 之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录《
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录《素问·皮 部论》中语。)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人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气口盛则胀满,寒中热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 变。(录《灵枢·禁服篇》中语。)
岐伯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 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 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 使和气,可使必己。(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语。)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