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34-奇效良方-第183页

,研细,
入蛤粉三钱,研和得所,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五丸,临睡用冷沙糖水送下,
物,一方正喘急时宜服,不可多过丸数,欲试此药,用猪肺一枚吹胀,入此药数丸于肺脘内,
顷刻渐痿,方表其功。
<目录>卷之三十三<篇名>消渴门(附论)
属性:《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为之消。《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调逆论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也。凡治消瘅偏枯,痿厥气满,皆饮食膏梁之病也。歧伯曰∶ 久可治,脉弦细小病久不可治。后分为三消,膈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脉经云∶坚数 相搏,则为消渴。脉软散者,当病消渴。《病机》云∶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上消 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以流湿润燥;消中者胃 饮食多,小便赤黄,热前消谷,知热在其中焦也,宜下之;消肾者,初发而为膏淋,谓淋下 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分其清浊而 自愈也。是以刘河间三消之论,始言天地六气五味,以配养人身六位五脏,而究乎万病之源,
终引《内经》论渴诸证,以辨乎或热药之误,此证反复,要在详明,非深探阴阳造化之机者,
孰能知之?请陈其略。经云∶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脾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 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痹热而渴者,有因病 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渴者,有因醉饱后入房而渴者,有远行劳倦大热而渴者,有因伤 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部分所感不同之病,皆因燥热亡液一也。三消之疾,
本湿寒相搏,阴气极为燥热,阳气太甚,亦皆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可宣平,
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亦甚,或因久嗜咸物,
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久积金石之毒,热结于胸中,
因而肾水不能制,金石热燥甚于肾,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 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下不绝,肌消瘦而小便有脂膏者,名 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治此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 燥热之甚,水升火降,津液充则无危矣,此则三消之渴明矣。东垣云∶夫饮食不节,劳役所 伤,以致脾胃虚弱,胃既虚不能滋养气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燥也。病患自 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
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以为君,苦寒之药为之使 佐以其心食苦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 脾胃中泻心火亢盛,治其本也。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 挟火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又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 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热胜也,乃血病也,当以辛甘益之,淡渗五苓散之类所当禁也。
又谓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 补之,世见渴甚者,不求所因,例用淡渗之剂,重竭其液故也。今推其所因,合而分之。夫 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热甚耗液而为渴者,气分而受邪也,当与 寒凉淡渗之剂,速清其热,热去而阴生,阴生而渴止矣;若胃虚亡液,阴亏而为渴者,血受 病也,当与甘温辛酸之剂,滋益其阴,阴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岂可一概而治哉!且消 渴之疾,三焦之病,火炎其心则危。邪热熏蒸,渐渍日深,气血凝滞,有患痈疽疮愈渴,止 则生疮溃,渴甚则危。叔和云∶消渴之脉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此之谓也。古人论三焦 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渴有虚实之分,皆立其论以启后人之学,当以诚心鉴之。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属性: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 黄 (蜜炙) 石 斛(去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属性:治膈消,胸满心烦,津液短少,多为消渴病。
麦门冬(去心,二钱) 五味子 栝蒌实 生地黄 人参(去芦) 茯神(去木) 干 葛知 上作一服,水二钟,竹叶十四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属性:治消渴,生津液。
乌梅 五味子 百药煎 巴戟(去心,酒浸)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属性:治消中,消谷善饥。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术(以上各二钱) 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