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39-姚贞白医案-第29页

。治宜解郁、清热、化湿。处方:
炒柴胡9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 广陈
皮6克 云木香3克西砂仁9克醋郁金6克生苡仁15克
烧鸡金6克地骨皮9克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胁痛和吞酸嗳气减轻,溺转淡,目仍黄。余症如前。此湿热渐化,肝气较舒,续以原方化裁。
处方:
醋别甲12克 炒柴胡6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5克 砂仁
9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6克 净竹茹6克 烧鸡金6克
地骨皮9克云木香3克小红枣10个
三诊:上方连服五剂,胁痛止,溺清长,诸症均减。脉调和,舌润苔退。自觉倦怠,乃病退气虚,肝脾不足。拟下方调理:
苏条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 当归9克
法半夏9克炒枣仁12克西砂仁6克云木香3克生苡
仁15克 小红枣11个
上方服一月后,经复查:肝功能已属正常。
[按]木郁土壅,脾为湿困,疏泄无权,运化难复,正气愈虚,故“迁延”有由矣!当此之时,清、补皆非所宜,乃投疏利调养,亦因势灵变之趣也。
肝郁湿热症
赵××,男,三十二岁,人民解放军干部。1961年6月。
初诊:自诉右胁下疼痛半月余,按之疼痛更甚,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日二、三行,小便短黄。口干苦,思饮,厌油脂肉食,时发寒热。经检查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服药效果不显。症见双目微黄,面色晦滞不荣,精神疲倦。诊脉左弦右滞,舌质红,苔薄黄而腻。此属肝郁气滞,湿热内伏。法当舒肝理气,清热温胆利湿。处方:
炒柴胡6克薄荷6克炒枳实4.5克(冲) 炒杭芍6克
广木香3克 西砂仁6克 广陈皮6克 陈佛手9克芦
根15克鸡骨草15克净竹茹6克烧鸡金6克
二诊:连服上方八剂后,寒热未作,精神渐振,思食,尚厌油腻,胸闷胁痛减轻,口苦思饮渐除。小便清长,大便转干。脉象细弦,舌红,苔腻较退。中医辨证:此肝气渐舒,湿热较化,脾胃有调和之机。续以下方:
炒柴胡6克 炒枳实6克(冲) 醋法夏9克 广陈皮6克
炒杭芍9克茯苓12克云木香3克西砂仁6克芦根12克
净竹茹6克烧鸡金6克陈佛手9克
三诊:上方连服十五剂后,诸症全消,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舌腻全退,脉象调和。化验:肝功能恢复正常,再拟下方,调理巩固。
炒柴胡6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5克 醋法夏9克 炒枳
壳6克 净竹茹6克云木香3克陈佛手9克生甘草3克
炒玉米、老米各9克
[按]三诊三方,仅以十七味清疏之品,出入增减,而取效顺捷。乃因能够谨守病机,遂“轻可去实”使肝郁湿热消除而病痊。
阳虚里寒胃痛(胃下垂)
周××,女,四十四岁,新疆省某机关干部。1968年6月。
初诊:胃痛多年,时发时止,发则吞酸呕吐,饮食不下,胸膈胀闷,腹中雷鸣,大便稀溏、日数行。体质日渐消瘦,气短自汗,胃部自觉下坠作痛。稍事劳动,则身倦乏力。已在新疆地区中西医诊断及住院治疗,曾经一度好转,后又复发,故远道来昆求治。经西医确诊:胃下垂。患者邀余为之诊治。时值盛夏,而患者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六脉沉细,濡弱无力,舌淡白。此系病久阳虚里寒,中气不足,肠胃消化不良而引起。治当以温中回阳,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拟方如下:
红人参9克(另煨兑服) 口芪24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上肉桂6克(开水兑服) 西砂
仁9克 炒黑固脂9克 甘草3克 川干姜9克 大枣5个
炒玉、老米各15克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患者便溏、腹痛轻减,手足厥冷渐回,可进少量饮食。腹部仍下坠,有时作痛。此脾胃渐调,中阳尚弱,气虚下坠。上方已现略效,故守原意加重剂量以治。处方:
红人参12克 口芪30克 土炒白木12克 茯神15克 川附
片30克(开水先煨透) 上肉桂6克炙升麻4.5克炒柴胡6克
黑固脂9克甘草3克川干姜9克大枣5个
三诊:上方连服十剂后,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脸色转红,腹痛便溏日渐减轻,身冷肢厥渐回暖,只腹中偶然不适,微感下坠。经医院复查,胃部下垂已有显著改善。脉转调和有力,舌苔红润。阳虚及中气下陷之象已渐好转,现属气血不足,冲任两虚,改用温补之剂,嘱其多服调治。处方:
口芪24克 当归12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5克 菟丝子15克
炒黑固脂9克 白术12克 炙升麻3克鹿胶15克(烊化兑服)
西砂仁6克 炙草6克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干姜9克
大枣5个
四诊:上方服十余剂后,患者身体好转,已能步行数里。腹中亦无下坠感觉,精神充沛,食眠均佳,胃下垂症基本痊愈。特来复诊.要求给予常服方调理,回乡工作。诊脉:两手调和,舌红润,此病症已退,气血渐充,拟用下方嘱服十数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