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金粉散\x 治婴孩惊热、风热、虚热、潮热,手足心热,口多涎唾。面色红赤,头额身体温热,日夜 呀,鼻流 清涕,咳嗽,上膈壅热,口鼻喉舌手足浑身头项生毒热疮,夜卧不安,吐 呕逆,乳食不化,胸膈不快,变蒸温壮,或 有惊潮热,并宜服之,常服镇心化涎压惊。风搐候,服牛黄膏得手足搐住,病势稍轻,但有些少余热,亦宜进三、两服。
川雄黄(半两别研) 白芍药 牙硝 脑子 麝香(各少许)
上件研令细,以锡盒收之,每遇此证,一岁儿半钱,二、三岁一钱,并薄荷汤调下,金银薄荷汤尤好,常服可防百 病。
\x【论不可服冷药证】\x 足胫冷 腹虚胀 粪色青 面 白 呕乳奶 眼珠青 \x【论不可服热药证】\x 足胫热 两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紧急 <目录>卷之六<篇名>伤寒正受伤寒夹惊第五十一问属性: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 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嗽,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 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根据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次乃退热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 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用柴胡、黄芩药调理,自然向安,葱白汤亦可服。
\x羌活散\x 治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壳 人参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治惊热。
\x柴胡散\x 见第五十问。
\x三黄散\x 治伤风热症。
白术 大黄(蒸) 赤芍药(半两) 黄芩(三钱) 麻黄(去节、一钱) 桂枝(二钱)
上 咀,生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x抱龙丸\x 治伤风温疫,身热气粗,痰实壅嗽,常服安神镇惊。亦治疹痘壮热,小儿宜时与服。
胆星(一两) 天竺黄(二钱) 雄黄(二钱) 辰砂(二钱) 麝香(少许) 气喘有痰加杏仁 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x竹叶石膏汤\x 治伤寒表里俱虚,胸中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诸虚烦,伤寒解 后。伤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两) 半夏(六钱)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呕者加生姜三片,竹叶数片。
\x洗心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辰砂七宝散\x 见第三十七问。
\x薄荷散\x 见第三十六问。
\x红绵散\x 治伤风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蝎(五个、去毒) 麻黄(去节、二钱) 僵蚕(二钱炒) 白芷(二钱) 川芎(二钱) 天麻(二钱) 甘 草(一钱) 苏木(一钱)
上为末,绵少许煎服,有热加荆芥,一方有大黄。
\x葱白汤\x 治头疼不止,身疼热渴,小便赤黄,脉浮数无汗。
葛根(半两) 芍药(半两) 知母(半两) 川芎(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葱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出汗,如有汗温服。加甘草治小儿夹惊 伤风,并治发疟,头疼加石膏服,呕者加半夏半两。
\x羌活汤\x 解利邪气伤风。
羌活(一钱) 人参(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加芍药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六<篇名>小儿伤寒与时气同异第五十二问属性:夫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治者,兼惊而已,又有因夹惊食而得,治法与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剂,使药性稍 差耳。仲景云∶春气温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而发,名曰温病。至 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然热 病伤寒,温病时气,传变无异也,凡时气者,四时之间,有不正之气也,为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 热,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之中人,则头疼壮热,咳嗽气粗,烦渴心躁,恍忽惊悸,传变与伤寒无异,故一岁 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 犹轻,升麻汤、解肌汤主之。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