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42-婴童类萃-第44页

是也。)
苍术(一两,炒。味甘性温,无毒,益脾、除湿,与白术同补中,渗湿力不及白;发汗、驱湿、开郁、宽中功过于 白。茅山者佳) 陈皮(七钱。味苦,性温,无毒,宽中理气。留白,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 浓朴(六钱,生 姜汁炒。味苦甘,性温,无毒。苦能下气,去实满而消腹胀;温能益气,除湿满散结调中) 甘草(四钱。腹胀少用,
肿胀禁用。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或作粗末,每服五钱。
一、脾胃不和,呕吐不食,心膈不宽,或胸胁膨胀,加二陈汤、藿香、香附、砂仁。
一、饮食停滞、伤脾泄泻不止,加四苓散、神曲、山楂、麦芽。夏月,黄连、香需∶冬月,干姜。腹痛,干姜、木 香。
一、痢疾腹痛,必先行过,后用本方加四苓、黄连、槟榔、枳壳、白芍、木香。久痢去四苓、生姜,雨茶引。不效,
腹中 痛,去四苓,加当归、川芎、白芍、黄芩(酒炒)、黄连(姜汁炒)、枳壳(麸炒)、槟榔、木香。
一、痢久不止,本方加粟壳、乌梅、黄连、当归、白芍、木香。后重不除,法行血而调气。
一、七情郁结,饮食不进,本方加香附、砂仁、山栀(炒)、半夏、枯梗、枳壳、紫苏子、萝卜子、黄连。
一、外感风寒,本方加紫苏、干葛、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生姜引)。取汗加麻黄、桂枝、杏仁(生姜葱引)。
一、疝气偏坠,恶寒发热,筋骨拘挛,本方加紫苏、吴茶萸、川楝肉、半夏(葱白五茎,酒煎热服。得汗愈,未效 再二服。)
一、时疫流行,本方加紫苏、羌活、川芎、白芷、豆豉一撮。便秘加大黄、芒硝。大头症亦用。
一、夏月热病流行,前方去硝黄,加香薷(豆豉引)。
一、风寒变疟,本方加小柴胡汤、紫苏、干葛。午前属气虚,加人参、白术;午后属阴虚,当归、川芎。久不止,
本方兼小柴胡加知母、青皮(槟榔、乌梅引)。
一、肿胀、蛊胀,木方去甘草,加四苓、枳壳、槟榔、白芥子、苏梗、木香。气喘急加桑皮、葶苈、紫苏。
一、水肿,照前方加萝卜子、阶沿草、淡竹叶(姜皮引)。腰以上肿宜发汗,紫苏、羌活。腰以下肿宜去湿,干姜、
木瓜。
一、风肿发热,宜取汗,羌活、防风、紫苏、荆芥(姜葱引)。
一、呕吐不食,本方加二陈、白豆蔻、砂仁、枇杷叶。
一、霍乱,照前方去杷叶、砂、蔻、加藿香、木瓜(盐引)。夏月加干葛、香薷、黄连;冬月加干姜、官桂。
一、呕吐厥逆,加附子(炮)、干姜(炮各一钱。重则一钱五分)。久泻久痢,俱照前方并效。
一、下部湿肿、足痿,本方加木瓜、紫苏、苡仁、金银花。香港脚或流注,或寒气凝结,膝中疼痛难忍,日夜悲啼,
此方内俱加附子、干姜,外敷玉龙膏。
一、冬月,寒中阴经,腹痛,本方加理中汤,去参。
一、 厥腹痛,本方加理中汤,入乌梅五分。
一、 虫作痛,诸药不效,本方加苦楝皮(三钱)、槟榔(一钱)、干姜(一钱)、使君子肉(一钱),
水煎(加蜜一两)。
一、治一切痞块、积聚,结于心腹,本方(少用)甘草,加三棱、蓬术(俱醋炒)、五灵脂、玄胡索(俱炒)、青皮 (醋炒)、萝卜子(炒)、漆渣(炒烟尽),各等分。木香减半、香附醋炒倍用,酒糊为丸,白汤下。
一、平胃散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治小儿一切诸症,随症用引甚效。
一、平胃散为末,治诸肿毒痈疽,用葱煎汤,加蜜调敷并效。
此方述其大略,至于临病,随机应变于无穷也。
\x皇甫真人一块气\x 治男妇小儿一切积聚, 瘕气块,肚腹膨胀,心膈不宽,及妇人气滞,流注疼痛,血气攻心,
食积酒积,并历神效。
三棱(二两,醋炒) 蓬术(二两,醋炒) 青皮(二两,醋炒) 陈皮 枳壳(二两,麸炒) 槟榔(二两) 大 黄(二两,酒煨) 萝卜子(二两,炒) 牵牛(四两,生熟各半) 木香(六钱) 皂角(六钱) 丁香(六钱) 砂 仁(一两) 丁皮(一两) 姜黄(一两二钱) 甘草(一两) 干漆(一两五钱,炒) 麦芽(四两,巴豆仁四十粒,
炒芽黄色去豆)
为末,酒糊为丸,桐子大。大人三十丸,小儿减,用姜汤,酒服亦可。
\x天王补心丹\x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惊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 干,育养心神,小儿胎气不足者甚效。
淮生地(四两) 黄连(二两,酒炒去芦)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五味 人参 当归 柏子仁 酸枣 仁(炒) 茯苓 玄参 丹参 远志肉 桔梗(各一两)
各取净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朱砂五钱为衣。每服三四十丸,竹叶灯心汤下。小儿丸圆眼肉大。一方加石菖蒲、
熟地黄、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