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幸而先人皆痛于沉痼。
其于病也。三折肱矣。读晴初书。为言天下事物之变之无穷而未易穷其变也。其见于一人之身者已如此。
\x时光绪癸未五月山阴陈锦作于蕺山讲舍\x <目录><篇名>卷一属性:〔一〕医话不知始于何人。殆滥觞于诗话而有是目。余所见者。愿体医话友渔斋医话柳洲医话潜斋医话凡四 种。愿体医话中重载良方。惟前列医话十二则。故一名愿体医话良方。友渔斋医话则分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 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短剧为六种。柳洲医话乃王孟英辑魏柳洲玉横续名医类按中按语单方。为 柳洲医话。故一名柳洲医话。良方。潜斋医话则录简效方于前。载医话于后。故一名潜斋简效方。同一医话。其体 例不同有如是。余自已冠后。喜读医书。有所见闻。随手识之。间附以心得。以备他日之参考。然已遗失者多矣。戊 寅秋。杜门养 。因检旧笥。得若干条。命儿子录出成帙。重为芟润之。标其名为医话稿。盖话所见。话所闻。并话所 得。拉杂不分门类。亦全无体例也。称稿者。明非定本也。条首编以数目字者。欲教我者有可专指。且前条于理有 误。后条可纠正。于义未尽。可重申。有意同者。可参合。有引证者。可披寻。所以清眉目也。引用书有购求数年而始 得。有辗转借阅者。内有世少传本之书。均记作者姓氏年世。思存古书之名目也。先得二卷。友人姚静庵广文见 而韪之。以为可以问世。嘱乃弟秋岩付诸手民。余固辞不获。惟有道君子。指其谬疵。而进以高深。则幸甚。〔仲圭 按〕此条乃作者自叙。
〔二〕愿体医话曰。“今创一议。无论内外大小。一年之中。岂无一二奇证。若怀之胸臆。则近于秘道不传。若登之 枣梨。又碍于少难成帙。何不于三五知己中。每于岁底。各出所治奇病。观何证。服何药。如何疗。如何愈。共成一卷。
以为医按。多年增广。亦是不朽之举。庶使后人有迹可循。而无识认不真之憾矣。功不在卢扁下也。然近日又有 一种时弊。凡遇疾病危险。诸医会集。其中学术平常者。不过轻描淡写。而识见高明者。若欲另立意见。惟恐招人 妒忌。万一不效。又虑损名。瞻前顾后。亦是大同小异了事。殊不知上天赋我聪明才智。若临证之际。不费一番思 索。不用一番心血。代天宣化。救济苍生。只于此中求富贵。顾声名。以他人性命。痛痒无关。生死听天。清夜思之。
能无自愧。”按愿体医话一卷。扬州史 臣典所着。皆时医药石之言。多急救生全之法。孳孳为善。可谓无微不至。
陈文恭公谓“史君饱谙世故。曲体人情。其言质直而透切。智愚易晓。”偶录一则。蔼然仁者之言。切中时弊之 论。窥见一斑矣。
〔三〕柯韵伯先生“气上腾便是水”一语。最足玩味。盖阳气凝结。津液不得上升。以致枯燥。治宜温热助阳。俾 阴精上交阳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气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仲圣以八味肾气丸治消渴。亦此义。以肺为五 脏六腑之华盖。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盖之。下 有火力。暖气上腾。而板能润。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不可得而润也。然枯燥由于阴竭者。则是泉源既竭。必 须大剂濡养频服。如救焚然。始克有济。同一枯燥证。有阴凝阴竭之分。二证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 不细审也。
〔四〕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气为之也。庞 安常有言。“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余谓“不治痰而治气”一语。为治痰妙谛。盖痰之患由于液不化。液之结由于气不化。气之为病不一。故痰之 为病亦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气。而后可治其所结之痰。医旨绪余曰。“治痰当察其源。”倘以二陈统治诸痰。因 于湿者固宜。使无湿则何以当之。如因于火。则当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无壅遏。痰安从生。丹溪朱氏曰。“
黄芩治痰。假其下火。”正谓此也。余可类推。
〔五〕河间刘氏曰。“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气也。”余谓噫与下气。即属 宣通。所以肝胃病往往得噫与下气稍瘥也。虽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而犹得宣通于肠胃之上下也。
〔六〕大黄同附桂用。是温下法。叶氏医按痢门。姚颐真用大剂肉苁蓉配姜附。是即温下法化为温滑法。泻心汤 姜连并用。是苦辛开降法。马元仪印机草中干姜同栝蒌用。是即苦辛开降法化为辛润开解法。栝蒌润燥开结。
荡热涤痰。为胸膈热郁之圣药。其性濡润。谓之滑肠则可。若代大黄作下药用则不可。吾乡章虚谷有蒌仁辨。言之甚详。
〔七〕余治一暑湿证。已热退神清。胃动进食矣。忽急柬邀诊。仍发热神昏。更加气喘。细询因吃粥油三四盏。遂 致此。余力辞。病竟不起。阅本草纲目拾遗言。“粥油能实毛窍。滋阴之功胜熟地。”暑湿初愈服此。安得不复发而 增剧耶。又袁了凡先生曰。“煮粥饭。中有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