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55-寿世保元-第4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便。非其治也。宜苍术、白术、茯苓、
猪苓、泽泻、车前之类。或因湿而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芩。去风行湿。盖风 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微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一论中湿而一身尽痛者。乃风湿相搏。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本 苍术(米泔浸各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中湿而肿胀泄泻者。乃湿伤脾。邪在里也。

渗湿汤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陈皮 猪苓 甘草(三分) 泽泻(一钱) 浓朴(姜炒)

抚芎(各七分) 砂仁 香附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灯心煎服。
一论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 枯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牛膝(去芦酒炒) 杜仲(姜汁炒) 秦艽 细辛 桂枝 川芎 白芍 (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酒洗) 熟地黄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盐炒)

一方用各一两。好酒炒。日饮三次良验。
上锉。姜、枣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洗三 次。
一论寒湿客于经络。脚膝酸痛。浑身麻木。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一论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 行。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 分) 白术(一钱) 防己(一钱) 加黄 (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柏一钱。大附子五分。
苍术二钱。
一论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

经验白术酒
白术(去芦油土炒一两)

上锉一剂。好酒煎。温服。
一论湿气作痛。或肿或胀。或黄或泻。

苍术膏
苍术(米泔浸揉去黑皮切片晒干不拘多少)

上用水熬成膏。白汤调服。如暴发红肿痛甚者。以腊糟敷之。
一论筋骨疼痛。或湿热流注。腰下作痛。

二妙汤
川黄柏(盐酒炒五钱)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上为末。每用一匙沸汤。入姜汁调。食前服。痛甚者。加葱三根。水煎。空心。热服。
一论中湿遍身骨节疼痛。

除湿膏
广胶(三两) 生姜(半斤捣汁) 乳香 没药(取末各一钱半)

上入铜杓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筋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摊浓纸或 绢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
一夏月患湿。不能行走足肿者。九月间收茄根、葱。檐下煎汤洗之。
一凡空室久闭者。不宜辄入。欲入先以香物及苍术之类焚之。俟郁气发散。然后可入。
不然感之成病。久闭井窖。尤宜慎之。
一凡湿气流注之病。痛不可忍。用金银花带叶。和酒糟研烂。用净瓦罐于火中烘热。敷 患处立已。

膏药方
生姜带皮取汁一碗。葱汁一碗。葱连青带须用。加牛膝半斤。慢火熬成膏。入麝一钱在 内。用布帛摊膏药贴痛处。收出湿水。如汗出。即愈。

【目录】卷二【篇名】火症属性:脉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大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 关 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人之脏腑。各皆有火。但有虚实之不同耳。然实火可泻。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
芍药 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 役。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 微阳弦。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 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降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寒。真阴 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玄参之属。若有肾经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 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以升阳散火汤主之。诸经实火。照后方调之毋执。
一论男子妇人。四肢发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或脾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二分) 柴胡(三分) 防 风(二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生冷等物。
一论三焦实火。六经积热。烦躁作渴。口舌生疮。小便赤。大便结。一切有余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