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4-张卿子伤寒论-第56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今脉小者。邪气微 而 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目录】卷六【篇名】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属性: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 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 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 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王三阳云。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阳邪传里也。若阳邪传里。正当下之。何结硬之 有。况痞字与硬字亦自分别。邪之初起。必先入经而后入腑脏。此邪中太阴经。其病犹 在上膈。非中脏腑之阴证也。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矣。今误下之。则 邪气乘虚入胸膈间作硬耳。
黄仲理云。宜理中汤。阴经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证。若肺浮。即用桂枝汤微汗之。
若恶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 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王宇泰云。在太阳。则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 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 桂枝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 汤。以温其脏。
张兼善云。经言辈字。谓药性同类。惟轻重优劣不同耳。四逆汤。甘辛相合。乃大 热之剂。苟轻用之。恐有过度之失。所以仲景不为定拟也。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至 为稳当。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 十余行者。脾家实。腐秽去也。下利烦燥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 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
【目录】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篇名】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属性: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目录】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篇名】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八十四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娄氏云。用四逆辈。固所当然。复用桂枝大黄。夫大黄大寒。何为用于阴经。又兼 桂枝。寒热相杂。何也。曰。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为寒在中焦。以四逆等汤温其脏。此本经当用之药也。其太阳病。反下之。表邪 未解。乘虚传于太阴。因而腹满时痛。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为宜。
赵嗣真云。太阴腹满证有三有次第传经之邪。有直入本经之邪。有下后内陷之邪。
不可不辨。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 动故也。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 药攻满痛者。宜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目录】卷六【篇名】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属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
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 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 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
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