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11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理痰气。夕用大剂独参汤下来复丹。以搜涤瘀积。盖痰在膈膜之上。非焰硝无以透之。
血在膈膜之上。非五灵无以浚之。然非藉人参相反之性。不能激之使出也。服数日。神识渐宁。
形神渐旺。改用归脾汤加龙齿、沉香。调理而康。
又治吴昭如室。年壮体丰。而素有呕血腹胀脾约便难之恙。两遭回禄。忧恚频承。近于失血 之后。忽然神气愦乱。口噤目瞠。乃尊周渭文秉烛相邀。诊其气口数盛而促。人迎弦大而芤。形 神不能自主。似有撮空之状。渭老以为 证犯条款。不出五日当毙。予谓不然。若是撮空。必然手势散漫。今拈着衣被。尽力扯摘。定为 挟惊挟怒无疑。爪者筋之余。非惊怒而何。况脉来见促。当是痰气中结。殊非代脉之比。询其病 因。惊怒俱有。遂勒一方。用钩藤钩一两。煎成入竹沥半盏。姜汁五匕。连夜制服。明日复延往 候。云服药后。即得安寐。六脉亦已稍平。但促未退。仍用前方减半。调牛黄末一分。其夕大解 三度。共去结粪五六十枚。腹胀顿减。脉静人安。稀糜渐进。数日之间。平复如常。
【目录】卷六\神志门【篇名】悸属性:金匮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惊自外邪触入而动。故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故属阴。阴耗则脉弱。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形寒饮冷。经脉不利。水停心下而致动悸。故用麻黄以散营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与伤 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龙汤无异。首论以脉弱为悸。而此汤用麻黄、半夏散寒治水。知其脉必不弱。
非弦即紧。盖脉弱为心气不足。岂此药所宜用乎。用丸不用汤者。取缓散水。不取急汗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茯苓汤主之。
呕逆痰饮为胸中阳气不得宣散。眩亦上焦阳气不能升发所致。故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 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以去水。水去则神安而悸愈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为水邪抑郁。在阴分不得升发。故于脐下作悸。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 气相击。在头为眩。在顶为颠。肾液上逆为吐涎沫。故用五苓以伐肾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 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常筑筑然动。
是则为悸。盖水衰火动则为烦。水乘火位则为悸。原病式曰。水衰火旺。必烦渴引饮。水停心下 而为悸也。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由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
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惊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汤。
或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血虚者。由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归脾汤加丹参、麦冬。停饮者。水停 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动。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或二陈汤加白 术、猪苓、泽泻。有表邪挟饮。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选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时悸时 烦。跳动不宁。天王补心丹。不应。六味丸加五味、麦冬、远志。有邪气攻击而悸者。宜审其何 邪而后治之。有营卫涸流。脉来结代者。必补气益血生精。炙甘草汤。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 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其脐下悸动。肾气上凌也。五苓散加辰砂。有 所求不遂。或过误自悔。 懊嗟吁。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胸中痞塞。
不能饮食。心中常有歉。爱居暗处。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无地。此卑 之病。藿香正气散。虚 者。人参养荣汤。有真心跳。乃血少。非惊悸也。又或梦中如堕岩崖。或睡中忽自身体跳动。此 心气不足也。归脾汤下朱砂安神丸。肥人多属痰饮。瘦人多属血虚与阴火上冲。夫悸之证 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 感六淫。内伤七情。在临证辨之。
〔诊〕沉细属饮。结代者。虚而有饮。虚弱者。属气虚。沉数者。为血热。尺中弦紧。为肾气 凌心。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石顽治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养心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悸恐转增。
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乃求治于石顽。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 侵渍于膈上也。遂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
调补中气而安。
【目录】卷六\神志门【篇名】恐属性: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神伤则心怯。火伤则畏水。)胆病者惊惕。
心下 。恐人将捕之。肝病者如人将捕之。肾病善怒。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胞络是动。心中 大动。精气并于肾则恐。胃为恐。(土邪伤水故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则热伤其肾。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