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246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邪。当以意消息。
或因大病之后。中气虚而然者。治本为要。临病之机。不可不审也。部位 麻属府候。发则先动 阳分。而后妇阴经。一身之中。阳部宜多。阴部宜少。阳部宜透。阴部即不透。亦可无虑。若阴 部多而阳部反少不透者。为险。防有他变。阳部者。头面背四肢向外者。皆为阳。阴部者。胸腹 腰四肢向内者。皆为阴也。凡发自头至足为齐。头面多者为顺。先从胸腹暖处起。渐发四肢者顺。
如从手足起。渐发胸腹背者逆。形色 色贵红润。形贵尖耸。若色虽红润而不起。二便艰涩者 。清热透肌汤。如色淡不起。二便如常。此属本虚。当兼培养气血。亦有色黯不起。大便秘结。唇 舌燥赤者。为火邪内郁。白虎汤加黑参、荆芥。其有色白不分肉地。惟点粒高耸。 时即没者。
邪热本轻也。然有表气本虚而色白者。调护温暖。越一二日自变红活也。若正出时为风寒所遏。
而色白如肤。必毛窍竦栗。葛根解肌汤。或麻出成片。一被风寒。便变为白。身不发热而反内攻 。烦躁腹痛。痰喘气急 者危。如毒攻于胃。则呕吐清水。攻于脾。则腹胀不食。攻于肺。则鼻塞喘促。攻于心包。则唇 舌焦燥。不省人事。摇头掣手。攻于肾肝。则变黑而不救也。若色紫赤而黯。是火毒炽盛。顶粒 起者可治。宜凉血饮子。 语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调益元散。枯燥不起者难治。若顶粒焦者。无 论红淡。皆为热剧之候。并宜白虎汤。重用石膏。干燥无汗。加麻黄以汗之。大便秘者。凉膈散 下之。亦有麻发如云头大片。其形有二。一者大片 赤。一者大片之上复有小红点粒。皆火邪炽 盛所致。白虎汤加黑参、竹叶。若麻出斑烂如锦纹。或出脓血。腥臭不干。心胸烦闷。呕吐清水。
身温热者。白虎汤加黄芩、茅术。若初发时有似斑屑者。乃风寒在表。而成瘾疹。只宜疏解。俟 麻一透。其疹自退。切勿误认为斑而与苦寒之剂。致麻内陷而难救也。咳嗽 麻疹干咳连声不断。
是火邪凌烁肺金所致。然咳则毛窍开而麻易出。故未出之先。最喜咳甚。发透其咳自已。若出尽 及没后而咳仍不止者。清咽滋肺汤。咳嗽多痰。去麦冬加橘皮、茯苓。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 。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甘桔汤加芩、连。没后见者。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
以滋化之。
汗 麻发之际。常宜微汗。微汗则肌腠疏豁。而邪易透。不可复用升发。升发恐汗大 泄。不无亡阳之虑。其有隐陷不透之坏证。用权升发。得大汗而解者。此特语其变也。若壮热无 汗。而皮肤干燥者。必风寒壅滞难出。多成内攻之候。或腹胀痛。或发喘促。宜与葛根解肌汤。
冬月越婢、三拗选用。但不可过剂。亦有因热极火郁。皮肤干燥而难出者。必致唇舌燥裂。二便 秘涩。壮热昏沉。或身体胀痛。喘促痰鸣。无论何时。急宜白虎汤加黑参、牛蒡、芩、栀、竹叶 之类。大抵麻证当以微汗为顺。若始终无汗。虽没后不无余咎。其治总不逾上法也。
嚏 麻疹初起而多嚏者。是内火因风邪激搏而然。正出时有嚏者。其候必轻。如没后尚有嚏 者。邪热尽解。可无余患矣。如嚏而多涕者。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 通。必有风邪留滞。宜辛凉之剂以透达之。
呕吐 麻之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吐 不吐者危。呕吐是胃中热邪不得发泄而作。葛根解肌汤。正出及正没时见者。消毒饮加枳实、黄 连。多痰者。更加贝母、栝蒌根。若没后而呕者。脾胃虚而热滞也。石斛清胃散。其有呕而吐蛔 者。胃中痰热胶固。虫无所养而上窜也。能食即定。如蛔出多而不能食。为胃败。不治。
泄泻 泄泻为麻疹之常候。热邪得以开泄也。发热时泻而黄赤稠粘。小水短涩者属热。四苓散加木通、
滑石、已出。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其证必多发渴。渴甚不止。热甚不退。虽数剂无妨。如 泻下清稀白沫。腹疼喜得温按者属寒。胃苓汤去苍术加煨姜。泻利窘迫而腹痛胀满。或暖气如败 卵者。为饮食停滞。枳壳汤加楂、柏、木通。大抵麻疹泄泻。属热者多。属寒者少。辨治宜早。
不可令其泻久。泻久则正气下陷。或成肿满。或变下利。并宜枳实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麻 后泻利不止。口渴目闭。四肢不温者。不治。呕吐不食。洞泄不知者。不治。目 麻疹发热之 时。眼光如水。而多眵泪。或白睛微红。此正候也。若没后犹见红赤。为肺经风热未尽。泻白散 加荆芥、薄荷、黑参、牛蒡。闭不欲开。更加连翘、木通。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导赤散加 荆、蒡、黑参。若为风热所侵而眼眶赤烂者。柴胡饮子。急须治之。否则为终身痼疾。
发不出 初起发热咳嗽。浑身胀痛。有似伤寒之候。惟干咳连声。目赤多泪。呕恶便溏。确为麻疹之验。
若将发之际。或为风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郁热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势未萌。与出后没 早不同。如气粗喘促。腹中胀痛。
烦扰不宁而不得出。急与麻杏甘石汤。或越婢汤去枣重用石膏。轻则升麻汤以升发之。若因触犯 雾露风寒。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