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7-张氏医通-第59页

。脉紧恶寒。发热无汗鼻塞。遇寒则咳。内有郁热痰结也。
华盖散。兼喘。九宝汤。暴感风寒。二气相兼而咳嗽。鼻塞声重者。芎苏饮。肺感风寒咳嗽。倚 息不得卧。背寒则嗽甚。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各随方下变证加减。客邪伤肺。久嗽不止。
宁嗽化痰汤。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 。
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乍热亦 嗽。饮热饮冷亦嗽。脉浮。风重。金沸草散。脉数或涩。热重。葳蕤汤去川芎。加香豉三钱。入 房汗出中风。嗽而面赤。内经谓之内风。脉浮紧。小青龙。脉沉紧。真武汤。饮酒中风。多汗而 嗽。谓之漏风。桂枝汤加泽泻、术、麻黄根。水肿脉浮自汗。喘嗽便秘。小青龙加葶苈、木香。
喘嗽脉沉畏寒。生料济生肾气丸煎服。有先伤风。咳嗽未除。更伤于热而咳嗽声嘶者。为热包寒。
葳蕤汤加减。有素咳嗽人。更感于寒。而咳嗽声哑者。为寒包热。金沸草散去芍药加石膏。不应。
用越婢汤。热嗽失音。多服寒剂。声愈不出者。古今录验续命汤发之。轻则消风散去僵蚕、蝉蜕。
加桔梗、薄荷。以生姜汁调服。冷热嗽失音尤宜。夏月嗽而发热者。小柴胡加石膏、知母。但手 足心热而不发热者。泻白散加橘红、桔梗。不应。凉膈散去硝、黄。加葳蕤、蜂蜜。伤热而嗽者。
脉数烦渴引饮。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喉声不清。咳唾稠粘。其痰屡咳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 血缕。或出血腥臭。或坚如蚬肉。不若风寒之嗽。痰清而白也。葳蕤汤。风热相兼。加减葱白香 豉汤。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感湿 嗽者。脉细而缓。身体重着。
骨节烦疼。或自汗。或小便不利。麻黄加术汤。有一嗽痰即出者。胛湿胜而痰滑也。有连嗽十数 声。痰不即出者。肺燥胜而痰涩也。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形盛自汗。脉缓体重嗜卧之人咳者。脾湿胜也。二陈加防己、黄 、白术之类。兼食积痰垢壅塞 不利者。千缗汤荡涤之。兼食积痰气蕴酿火邪者。二陈加枳、术、黄连消导之。秋深伤热咳嗽而 洒淅恶寒发热者。千金麦门冬汤。但嗽无寒热。痰不得出。极力咯之乃得一丝粘痰者。千金五味 子汤。咳而无声者。肺气伤而不清。乃痰郁火邪在中不能上出。此肺燥也。桔梗汤加贝母、葳蕤、
蜜炙枇杷叶。洁古云。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蜜煎姜、橘。蜜烧连皮胡桃。虚人当用人参 同蜜烧胡桃。不时细嚼。或二味煎服最妙。即观音应梦散。久嗽声飒者。古法用酥蜜膏。今改用 生地黄煎。取辛以润之。咳嗽声哑。气促满闷。语声不出者。心包火盛而肺气受伤也。古法用通 声膏。今改用千金地黄煎。取润以泄之。盖声飒虽云金实不鸣。久嗽多缘肺气枯槁。是当清润为 主。实则二陈、桔、薄、葳蕤。蜜煎姜、橘之类。枯则生脉、二冬、款冬、竹茹。亦加蜜煎姜、
橘。又当详形气之肥瘠。时令之寒喧而为施治。声哑须分暴久。暴多寒郁热邪而肺络壅塞。久多 热伤肺痿而真气受伤。壅则麻杏甘石。苓、半、姜、橘等。随微甚以搜涤之。伤则异功、生脉、
保元。参脉证以培养之。若风热心烦。咳喘便秘。脾胃热壅。食不下者。千金地黄煎主之。不可 拘于成则而废活法也。若喘咳失血。声飒音哑。食少便泄之金破不鸣。岐彭不能图治也。其生姜 治咳嗽声哑。惟暴嗽寒郁。肺气不通者为宜。若久嗽热伤肺气而喑者。虽二冬、二母、二地、黄 芩、花粉等。寒凉敛肺。为之禁剂。而麻、杏、辛、桂辛散耗气。亦为戈戟。其诃子、五味酸涩 固气。尤须慎详。壅嗽声重痰稠。或咳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七情饥饱嗽。动传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 成痰涎。肺道不利。四七汤加杏仁、五味、人参、阿胶、麦冬。劳心思虑。心血耗散。人每有思 虑。则心火上乘。必发干咳。此为神伤。虽服药亦难取效。以归脾汤加麦冬、五味。作膏蜜收。
其木香或减半。或换砂仁。另为细末。离火加入。不时滋养方妙。大抵干咳。乃燥气乘肺。属火 郁证。乃痰郁火邪在肺。先用逍遥散加苦桔以开之。后用六味丸加五味以补之。不已。则成劳。
此证不得志者有之。咳嗽痛引肩背。虽久不已。不可误认为虚。此属三焦郁火。加味逍遥散。浊 痰。加味导痰汤。如咳而胁痛。宜疏肝气。枳壳煮散。或去川芎加青皮、柴胡、香附、姜汁之属。
肥盛气实者。二陈汤加白芥子。火热咳嗽。喉哑痰浓。或大便秘结者。凉膈散加桔梗。凡内伤气 虚不能上输于肺。而时嗽时止。其人黄白少神。脉亦虚微少力。补中益气去升麻。加煨葛根、麦 冬、五味。或兼肾水不足。前汤送下都气丸。咳嗽痰中见血而脉细者。此火邪伤血分也。归脾汤。
若痰中微有少血。或血丝。此肝血伤也。补中益气去升麻。加白芍、丹皮。前后心胀。喉中有血 腥气。气口脉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