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68-张氏医通清张璐-第26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汤(保元汤下)
卷十四
霍乱门
理中汤(方祖) 四逆汤(方祖) 胃苓汤(平胃散下)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下)
平胃散(方祖)
六和汤(暑门) 香薷饮(暑门)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下) 五苓散(方祖) 浆水散(四逆汤下)
二陈汤(方祖)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桂枝汤下) 连理汤(理中汤下) 天水散(方祖即益元散)
导痰汤(二陈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卷十四
关格门
人参散 治胃虚津枯。关格吐逆。
人参(五钱至一两) 麝(半分至一分) 冰脑(三厘至半分)
为散。水煎。和滓。分二三次温服。 此云岐子治噎膈胃反关格不通。九方之一。用独参汤峻补其胃。稍加脑、麝以发越其气。得补中寓泻之至诀。乃肥盛气虚。痰窒中脘。及酒客湿热。郁痰固结之专剂。以中有脑、麝。善能开结利窍散郁也。若瘦人津枯不能出纳而大便秘结者。即以此方去脑、麝。加芦根汁、竹菇。未尝不为合辙也。
柏子仁汤 治胃虚关格。脉虚微无力。
人参(钱半) 白术 茯苓 陈皮(各一钱。略去白) 甘草(炙。三分) 柏子仁(研三钱) 麝香(一字)
生姜(五片)
水煎。去滓。入麝调服。 此云岐第二方。取用异功。加柏仁、麝香。其法稍平。而胃中津枯大便艰涩者最宜。亦可加芦根汁、竹茹。或竹沥俱妙。
既济丸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
熟附子(一两) 人参(三两) 麝香(少许为衣)
为细末。陈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 此云岐第三方。用参、附加麝单刀直入以破中下二焦之结。药虽峻而用法最缓。不可不详此义。而擅改作汤也。
二陈汤(方祖) 四君子汤(方祖)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四
呃逆门
丁香煮散(与局方不同) 治胃反呕逆。呃哕泄泻。
丁香(三七粒。) 建莲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啜粥。此仿附子粳米汤之制。彼用粳米。此用糯米。皆取其直达胃腑。虽其势稍平。亦是突围之将。局方无莲肉、秫米。而多川乌、红豆、青皮、陈皮、甘草、干姜、良姜、益智、胡椒等味。为散煮汤。入盐一字调服。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理中汤(方祖) 橘皮竹茹汤(二陈汤下) 越鞠丸(郁门)
附子粳米汤(腹满门)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下) 羌活附子散(四逆汤下) 连理汤(理中汤下) 旋复代赭石汤(噎膈门)
调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 黑锡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胃脘痈门
射干汤 治人迎逆而盛。嗽脓血。营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射干(去毛) 栀子仁(姜汁炒黑)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两半)
白术(生。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去滓。入地黄汁一合再煎。温。日再服。日晡发热。每服加犀角、丹皮各一钱。甘草二分。
太乙膏 治内外一切痈疡。
黑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大黄 赤芍 生地黄(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摅净再熬。徐下黄丹。不住手搅。
滴水不散为度。内痈可丸服之。
金匮排脓汤(桔梗汤下) 大黄牡丹汤(小承气汤下) 凉膈散(方祖) 金匮排脓散(桔梗汤下) 犀角地黄汤(伤寒门)
八珍汤(四君子汤下)
卷十四
诸见血门
柏叶汤(金匮) 治吐血不止。
柏叶(炒。三钱) 干姜(炮。一钱) 艾(一撮。一本。作阿胶三钱)
上三味。水煎。入马通汁一杯。合煮取一盏。分温再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代之) 血逆不止。当责之于火旺。故用柏叶治其旺气。即兼姜、艾之辛温散结。使无留滞之患。更加马通导之下行。非近世专用柏叶、棕灰、血余之属可比。
黄土汤(金匮) 治阴络受伤。血从内溢。先血后便。及吐血衄血色瘀晦者。并主产后下痢。
白术 附子(炮) 甘草(炙) 干地黄 阿胶 黄芩(各钱半) 灶心黄土(鸡子大。
碎)
上七味。先用水煎。灶心土澄清去滓。纳诸药。煎成分温。日再服。有热。加柏叶一握。(千金。无附子地黄。有干姜)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 治小肠热毒流于大肠。先便后血。及狐惑蓄血。肠痈便脓等证。
赤小豆(二升。即赤豆之细者。浸令芽出。晒干) 当归(三两)
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如无酸浆水。以醋和沸汤代之)
泻心汤(方祖即伊芳尹三黄汤) 崔氏八味丸(方祖) 白通汤(四逆汤下) 归脾汤(保元汤下)
卷十四
衄血门
止衄散 治久衄发热。
黄 (六钱) 当归 赤茯苓 白芍药 干地黄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