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46页

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 蝉蜕3克 炒柴胡4.5克 炒杭芍6克
炒枳实4.5克 甘草3克 炒黄连1.5克 炒黄芩4.5克
大黄4.5克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方中僵蚕、蝉蜕、大黄、蜜酒,乃升降散去姜黄也。僵蚕、蝉蜕驱风散热,大黄泄热通腑。酒引诸药上达,蜜导诸药下行。柴、枳、芍、草四逆散也。柴胡散肝胆经热邪,合枳实消心腹、肠胃中结气,且可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并用,可缓急止痛,加芩,连清热除湿。全方主旨,清热导滞,升清降浊,疏肝泄热,且解表和里,荡滞通便。
四诊:上方服后,下燥粪甚多,热势又减,脉由弦数转缓,身体已能俯仰,烦乱已除,腹中有时隐痛,舌苔黄燥稍退。此积热未尽,仍应清热导滞。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蚕4.5克蝉蜕3克姜黄4.5克 大黄4.5克 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五诊:服上方后,续下燥粪,病者神态安宁,发热全退,腹部微隐痛,惟小便短赤。此湿热未尽,宜清热利湿。仿叶氏治湿热法。处以下方:
茵陈6克 茯苓9克 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连翘4.6克 焦栀仁3克 焦黄柏4.5克 杏仁4.5克藿香4.5克
滑石6克
方中栀仁、苡仁、茵陈,茯苓,清热利湿,木通、通草导热下行,杏仁利气、宣肺,藿香行气、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湿,黄柏滋水清热。
六诊:服一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六脉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长。继予甘露饮,清湿热,养阴液而愈。
[按]:本证初诊,颇似仲景乌梅丸证。然乌梅丸证所治之蛔厥,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本证虽由虫积引起,但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故先用安虫止痛,继用清热导滞。复经数次攻下,才使病势由重转轻。若不及时议下,则变生他症。
小儿风痉频发
刘××,男,二岁。患抽搐,已三月余,日发四、五次,若受惊则发作更甚。经某医院治疗已二月,邀余会诊。见患儿两目直视,舌绛、面赤、唇紫,脉弦数。证属热郁生风,肝风内动。先以通络、养肝、清热熄风为治。用加味三豆饮。处方:
绿豆9克 黑豆6克红饭豆9克银花3克连翘3克
桔络6克 丝瓜络6克钩藤3克
另加服猴枣散,一瓶分二次服,日服一次。
方中三豆,专以养肝、润燥、和胃,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络、丝瓜络化痰通络,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再以猴枣散清热化痰,镇惊熄风。
患儿服上方三剂后,抽搐已止。但一周后,又复发,次数较前减少。继以熄风、镇惊潜阳之剂,用《金匮要略》风引汤。处方:
生代赭石9克 白石英9克 紫石英9克赤石脂9克
龙骨9克 生石膏9克 牡蛎6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酒军3克 甘草6克
方中赤石脂、白石英、紫石英皆能镇痉熄风。赭石平肝镇逆,龙骨收敛元气,牡蛎滋阴潜阳,更以桂枝、干姜为反佐。酒军、生石膏清化伏热。如此制方,全面兼顾。
服两剂,抽搐全止。为巩固疗效,嘱用鹿茸9克,分十次服,一周服二次,以扶元阳。继用陈夏六君汤加麦冬调理而愈。追踪观察三年,未复发。
疳积二例
例一:
李××,男,五岁,患病已半年。症见:面色皓白,起蟹爪纹,唇赤。肌肉消瘦,腹大坚硬,毛发焦枯,皮肤干燥,微咳,午后潮热。多食善饥,大便溏泻,每日约2至3次,小便混浊。经治未愈而转我所。查得脉象弦细,舌淡润无苔。病属疳积,证为脾胃虚衰,津液损耗。处以下方:
炮姜9克 甘草6克 当归15克 北口芪15克 天冬10克
白蜜10克
此方系炮姜甘草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方中炮姜、甘草苦甘化阴,专培脾胃之阴,加天冬、白蜜以济肺燥,合当归补血汤以益气生血。全方为治疳积肺胃阴枯之方。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咳止,潮热退,大便恢复正常,一目一次。惟腹大坚硬如故。处以芜荑化疳汤。处方:
青蒿6克芜荑6克青皮6克 杭芍10克 白术10克
胡黄连5克 焦山楂15克百部10克 木香3克山土瓜6克
苡仁20克苦楝根皮6克 甘草6克
方中苦楝根皮、芜荑杀虫消疳,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白术、苡仁健脾利湿,青蒿、胡连、杭芍、山土瓜清热平肝。青皮、木香,焦楂消积化瘀,行滞理气。本方具有一般化疳“汤之效验,又能平肝清热,故对“小儿疳积”腹大坚硬者尤效。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腹胀大减,且腹部逐渐柔软。为巩固疗效,拟方用参苓白术散加银柴胡、杭芍、乌梅,调理.肝脾。嘱服十余剂渐愈。
例二:
施××,女,十五岁。形体消瘦,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