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药随愈,真神剂也。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熟地(三、五、七钱) 冬白术(三、五钱) 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 之) 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 炙甘草(一钱)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
二、三钱) 肉桂(一、二钱) 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钟,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如气虚,加黄 二、三钱;如寒甚阳 虚者,加制附子一、二钱;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如肚腹泄泻,
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尝见伤寒之治,惟仲景能知温散,如麻黄、桂枝等汤是也 ;亦知补气而散,如小柴胡之属是也。至若阳根于阴,汗化于液,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 之妙,则仲景犹所未及,故予制此方,乃邪从营解第一义也,其功难悉,所当深察。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胜者,加细辛七、八分;如风胜气滞者,加苏叶一 钱五分;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黄一钱五分;气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钱;痞满气滞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柴芩煎
治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者,宜此主之。及疟 痢并行,内热去血,兼表邪发黄等证。
柴胡(二、三钱)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如疟痢并行,鲜血纯血者,加芍药二钱,甘草一钱;如湿胜气 陷者,加防风一钱。
柴苓饮
治风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二、三钱) 猪苓 茯苓 泽泻(各二钱) 白术(二、三钱) 肉桂(一、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服。如寒邪胜者,加生姜三、五片;如汗出热不退者,加芍药一、二钱。
柴胡白虎煎
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二钱) 石膏(三钱) 黄芩(二钱) 麦冬(二钱) 细甘草(七分)
水一钟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归葛饮
治阳明温暑时证,大热大渴,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三、五钱) 干葛(二、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
方在因阵十八。
治瘟毒表里俱热。
秘传走马通圣散
治伤寒阴邪初感等证。此方宜用于仓卒之时,其有质强而寒甚者俱可用。
麻黄 炙甘草(各一两) 雄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下,即汗。或加川芎二钱。
秘传白犀丹
发散外感瘟疫痈毒等证。
白犀角 麻黄(去节) 山茨菇 玄明粉 血竭 甘草(各一钱) 雄黄(八分)
上共为末,用老姜汁拌丸,如枣核大,外以红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十五层 ,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一钱,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极细,瓷罐 收贮。用时以角簪蘸麻油粘药点眼大角。轻者只点眼角,重者仍用些须吹鼻,男先左,女先 右,吹点皆同。如病甚者,先吹鼻,后点眼。点后蜷足坐起,用被齐项暖盖半炷香时 ,自当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达至腰者不治。
又一制法,将前药用姜汁拌作二丸,以乌金纸两层包定,外捣红枣肉如泥,包药外约半 指浓,晒干,入砂锅内,再覆以砂盆,用盐泥固缝,但留一小孔以候烟色,乃上下加炭火,
先文后武,待五色烟尽,取出去枣肉,每 过药一钱,止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忌生冷、
面食、鱼腥、七情。
上药,凡伤寒瘟疫,及小儿痘毒壅闭,痈毒,吼喘,及阴毒冷气攻心,或妇人吹乳,或 眼目肿痛,鼻壅闭塞,并皆治之。
归柴饮
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
以冬术代当归亦佳。
当归(一两) 柴胡(五钱) 炙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目录】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篇名】寒阵属性:
保阴煎
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 ,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 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 ;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 、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