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葱白一握,微捣碎,炒热,用布包熨脐下,以二包更替熨之。甚者仍灸气海、关 元二、三十壮。脉渐出,手足渐温,乃可生也。
次用附子一个,重一两者,切八片,白术、干姜各五钱,木香二钱,同用水二钟,煎一 钟,候冷灌服,须臾,又进一服,或煎服回阳等汤。
(仲景)
旋复代赭石汤
治伤寒若汗或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 甘草(炙,各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
浓朴(去皮尖) 生姜(切,各半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简易》
十味锉散
治中风血弱,臂痛连及筋骨,举动艰难。
附子(三两,炮) 当归 黄 (炙) 白芍药(各二两) 川芎 防风 白术(各两半) 肉桂(一两)
熟地 茯苓(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钟半,姜八片,枣三枚,煎八分,食后、临卧服。
《奇效》
芎术汤
治寒湿头痛,眩运痛极。
川芎 附子(生,去皮脐) 白术(各三钱) 桂心(去皮) 甘草(各一钱)
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正元散
治眩晕阳虚。
红豆(炒) 干姜(炮,各三钱)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茯苓(各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山药(姜汁炒) 乌药 干葛(各一两) 川乌(炮,去皮脐) 肉桂(各五钱) 黄 (炙,两半)
陈皮(二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入盐少许,煎服。
《金匮》
生姜半夏汤
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服。病止,停后服。
《金匮》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或吐逆痰延。
半夏(制) 干姜(炙,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用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 ,顿服之。
(仲景)
甘草干姜汤
治少阴伤寒,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动气因下反剧,身虽有热反倦 ,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小便数,遗尿,肺中冷,土虚不能制下,眩晕,多涎唾等 证。杨仁斋曰∶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者。《良方》名姜草汤 ,治阴盛于阳,寒而呕血。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仁斋曰∶等分,每服三钱,食前煎服。
橘皮干姜汤
治恶心呕哕。
人参 干姜 肉桂(各一钱) 陈皮 通草(各钱半) 甘草(五分)
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金匮》
橘皮汤
亦名生姜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万氏)
橘皮汤
方在痘疹。行滞消痰,止呕吐。
《金匮》
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汤
方在和阵。治呕吐及心下有饮者。
《三因》
丁香散
治呃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炙甘草 良姜(各五分)
上为末。热汤点服二钱,不拘时。
丁香煮散
治翻胃呕逆。
丁香 石莲肉(各十四枚) 北枣(七枚,切碎)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洗)
水一碗半,同煮稀粥,去药啜粥。
《简易》
丁香散
治反胃呕逆,粥食不下。
大附子(一枚,坐于砖石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淬,
约尽姜汁半碗许为度,去皮焙干为末) 丁香(二钱,研)
二味匀和,每服二钱,水一钟,粟米同煎七分服。
(杨氏)
丁香茯苓汤
治脾胃虚寒,宿食留滞,痞塞疼痛,气不升降,以致呕吐涎沫,或 呕酸水,不思饮食。
半夏(制) 橘红 茯苓(各一两半) 丁香 附子(制) 肉桂 砂仁(各五钱) 干姜(炮) 木 香(各一两)
每服四钱,水一钟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良方》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或病后胃中虚寒呃逆。凡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 炙甘草 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