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1-月令采奇-明-李一楫-第40页

】 大玄索隐云。朝见曰朒。夕见曰朓。至夜谓之匿。 春秋说题云。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分而为星。故其字。日下加生。 天文志。孟康曰。星。石也。金石相生。人与星气相应。
春秋合城图曰。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 史记。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欈。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是谓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春秋运斗枢云。斗星第一天□。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天行?鱼。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天官书曰。汉。天河也。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水多。星少。主旱。 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礼乐之始。万物之首也。曰巽二。曰封家十八姨。 雷。天之长子。亦天之鼓也。元命苞曰。阴阳之气合而为雷。谷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震与霆。皆霹雳也。名曰豊隆。 电。阴阳激耀也。是雷之光。释名云。殄也。乍见即殄灭也。名曰列缺。又曰石(石韱)磹。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气聚为云。说文云。山川之气。大泽润气也。又曰。云之为言运也。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注曰。阴凝上结。合而成云。阳散下流。注而为雨。 庄子曰。腾水上溢为雾。阴阳之乱气也。五行志曰。雾者。百邪之气。为阴冒阳。本于地而行于天。 河图帝通纪曰。雨者。天地之气。阳制于阴。和则为。雨。曾子曰。雨。辅也辅时生养也。广雅云。雨师曰屏翳。山海经云。屏翳。海东人。张士伯祷雨峄山。忽闻空中语曰。大雨由天。小雨由山。 说文云霁。雨止也霋。雨霁也。霩。雨止云罢貌。三礼仪宗云。雩祈雨之祭。雩于山川社稷。禜。止雨之祭。禜于城门。 月令章句曰。露。阴液也释名云。露结为霜。五经通义曰。和气津液凝为露露从地出。春秋考异云。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也。大戴礼云。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曾子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 出论衡】 大戴礼。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雹与霰。一气之化也。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雨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结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下而为霰。谷梁传曰。雹者。阴胁阳之象。霰者。阳胁阴之象。说文云。雹雨冰也。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张(宁去丁改奂)云。阴气专用。则凝精为雹。 十洲记。霞者。日之精。餐霞之道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河东蒲阪项曼都。好道学仙。三年始返。人问状。都曰。欲饮食。仙人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曰霓。是阴阳交会之淫气也。 尚书考灵耀云。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也。地尝动移。而人不知。如人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
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岛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杨州。曰信土。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淮南子曰。九州岛之外。仍有八寅。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无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 八寅之外。又有八纮。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水。曰委羽。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以行风雨。
庄子曰。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纮八寅八泽之云。以雨九州岛。和中土。 春秋命历序云。人皇氏分九州岛神农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自东至西。九十万里。自南至北。八十一万里 邹衍曰。儒者所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乃禹所叙之九州岛。于天下。乃八十一分中一分耳。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岛也。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仍有大瀛海环其外。乃天地之际焉。 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蒸。于是地震。庄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