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5-本经逢原-第18页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黄芩内容: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本经》主诸热黄瘅,肠 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x发明\x 黄芩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瘅、肠 泻痢为必用之药。其枯芩性升,入手太 阴经,清肌表之热。条芩性降,泻肝胆大肠之火,除胃中热。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诸热。得 芍药、甘草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佐黄连治诸疮痛不可忍。同黑参治喉间腥臭。助 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胎寒下坠及 食少便溏者,慎勿混用。丹溪言黄芩治三焦火。仲景治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汗下不解 ,胸满心烦用柴胡桂姜汤。温病用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心下痞满用泻 心汤。寒格吐逆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皆用黄芩以治表里诸热,使邪从小肠而泄,皆 《本经》主诸热之纲旨。其黄瘅肠 泻痢之治,取苦寒以去湿热也。逐水下血闭者,火郁血 热之所致,火降则邪行,水下血闭自通矣。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 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 隆。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着,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 。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
治妇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 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秦艽内容:苦平微温,无毒。雷公云,左文列为秦,治湿病。右文列为艽,治香港脚。今药肆 多右文者,慎勿混合。
《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x发明\x 秦艽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
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及挛急不遂,有 热则日晡潮热,用以祛风胜湿则愈。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 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 痛,及下体虚寒,痛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今庸师喜用秦艽,且不辨 左文、右文,凡遇痛证,动辄用之,失其旨矣。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柴胡内容:\x即茈胡\x 苦平,无毒。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
《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x发明\x 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足少阳胆经之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禁 汗吐下,惟宜和解,以其经居半表半里。《本经》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
使清阳之气上升。而胃中留结宿滞亦得解散矣。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妇人热入 血室,皆为必用。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
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切牙之患。虚劳寒热多有可用者。劳有五劳 ,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为必用药。劳在脾胃有热,或 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东垣补中益气用之者,乃引 肝胆清阳之气上行,兼升达参、 之力耳。疮疽用之者,散诸经血结气聚也。今人以细者名 小柴胡,不知小柴胡乃汤名也,若大柴胡汤而用银州者,可乎?按∶柴胡为少阳经药,病在 太阳,服之太早则引寇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误人不可胜数。其性升发,病患 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火炎上者勿服。若阴虚骨蒸服之,助其虚阳上逆,势必耗尽真阴 而后已。奈何操司命之权者,多所未悟也。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银柴胡内容:甘微寒,无毒。银州者良。今延安府五原城所产者,长尺余,肥白而软。北地 产者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勿令犯火,犯火则不效。
\x发明\x 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 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 ,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 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前胡内容:苦微寒,无毒。甄权曰∶甘辛平无毒。白色者良。去尾用。
\x发明\x 前胡入手足太阴、阳明、少阳,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诸疾,
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为痰气之要味。治伤寒寒热及时气内外俱热,按∶二胡通为风药,
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有不同耳。又按∶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 而有痰音者禁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