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7-杂病广要-第1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六要》)
人参益气汤,治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乃热伤元气也。
黄 (八钱) 生甘草 人参(各五钱) 白芍药(三钱) 柴胡(二钱五分) 炙甘草 升麻(各二钱)
五味子(一百四十个)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服。(《兰室》)(按∶《宝鉴》治伤湿过汗 亡阳,人参益气汤,系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白芍,名同而方异。)
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
白芍药,又或用生脉散。(《丹溪》)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 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内 外伤辨》)
(《格致余论》曰,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按。真人书无生脉散方,盖朱氏误臆东垣此语也。)
生脉散。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东垣曰∶夏月服牛脉散,加黄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正传》)
生脉散,滋生精气,培养真元,补心润肺。
人参 麦门冬(各三分)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术(二两)
上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回春》)五六月体弱气衰,精神不足,烦热懒食,以生 脉散主之。(《原病集》)《方考》生脉散加香薷,治人本阴虚,复途遇暑,饥困劳倦,暴仆昏绝。
有因冒暑,吐极胃虚,百药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笃。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姜汁炒焦 糯米一撮,水一钟,煎一小酒盏,候冷用茶匙徐徐润下,少顷再入一匙,得入数匙不吐,尽一小盏,便可投药 食矣。(《医贯》)
中暑,循衣摸床,以手撮空,本是死症,然而可救者,以暑气之在心,解心中之热,则五脏即有生气。方 用独参汤三两,加黄连三钱灌之,而循衣摸床撮空等症遽止者即生,盖人参救心气之绝,而黄连散心中之火,
火散气回,其生也必矣。(《石室秘 》)
元气空虚,暑邪直中,实时昏闷,汗出如雨,脉脱而渴,身虽有大热,不可用清暑等药,急用大剂参麦汤 ,破格挽回。(《医约》)

温中方法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脏腑不调。
甘草(三十斤锉寸长) 干姜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 筛隔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拘时 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和剂》)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饮冷受伤之脾胃尔。(《医方考》)
冷香饮子,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碗,生姜十片,煎至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济生》)
夏月因暑致病,而医有不知伏阴,误投寒剂,以致吐泻腹痛,或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状若伤寒,但察其 脉微神困,便是阴盛格阳之证,速宜温药以救其内。(《景岳》)
夏月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者,当专以内寒为主,有滞者清其滞,无滞者益其气,但温中理脾,
脾气既复而暑无不退也。(同上)

卒倒证治
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

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藏未坏,若便遇治救,气宣则苏。夫热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病源论》)

治热 方
可饮热汤,亦可内少干姜、橘皮、甘草煮饮之,稍稍咽,勿顿使饱,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 脐上佳。(《千金》)

又方 浓煮蓼,取汁三升,饮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 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小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
又方 使人嘘其心令暖,易人为之。(并同上)
治中 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卧,取温水不住手浇淋脐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黄汁灌之自活。禁与冷水,只与温熟水饮 之。(《中藏经》)
治暑 ,逡巡闷绝不救者。
道上热土 大蒜 上略等多少,烂研,冷水和,去滓饮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县城门上,板书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苏沈》)
中热 不省方。
大蒜(不拘多少去皮捣烂)
上一味,用新水调匀灌之。(《圣济》)
中暑闷倒,急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