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要》)
人参益气汤,治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乃热伤元气也。
黄 (八钱) 生甘草 人参(各五钱) 白芍药(三钱) 柴胡(二钱五分) 炙甘草 升麻(各二钱)
五味子(一百四十个)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服。(《兰室》)(按∶《宝鉴》治伤湿过汗 亡阳,人参益气汤,系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白芍,名同而方异。)
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
白芍药,又或用生脉散。(《丹溪》)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 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内 外伤辨》)
(《格致余论》曰,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按。真人书无生脉散方,盖朱氏误臆东垣此语也。)
生脉散。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东垣曰∶夏月服牛脉散,加黄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正传》)
生脉散,滋生精气,培养真元,补心润肺。
人参 麦门冬(各三分)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术(二两)
上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回春》)五六月体弱气衰,精神不足,烦热懒食,以生 脉散主之。(《原病集》)《方考》生脉散加香薷,治人本阴虚,复途遇暑,饥困劳倦,暴仆昏绝。
有因冒暑,吐极胃虚,百药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笃。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姜汁炒焦 糯米一撮,水一钟,煎一小酒盏,候冷用茶匙徐徐润下,少顷再入一匙,得入数匙不吐,尽一小盏,便可投药 食矣。(《医贯》)
中暑,循衣摸床,以手撮空,本是死症,然而可救者,以暑气之在心,解心中之热,则五脏即有生气。方 用独参汤三两,加黄连三钱灌之,而循衣摸床撮空等症遽止者即生,盖人参救心气之绝,而黄连散心中之火,
火散气回,其生也必矣。(《石室秘 》)
元气空虚,暑邪直中,实时昏闷,汗出如雨,脉脱而渴,身虽有大热,不可用清暑等药,急用大剂参麦汤 ,破格挽回。(《医约》)
\x温中方法\x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脏腑不调。
甘草(三十斤锉寸长) 干姜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 筛隔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拘时 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和剂》)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饮冷受伤之脾胃尔。(《医方考》)
冷香饮子,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碗,生姜十片,煎至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济生》)
夏月因暑致病,而医有不知伏阴,误投寒剂,以致吐泻腹痛,或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状若伤寒,但察其 脉微神困,便是阴盛格阳之证,速宜温药以救其内。(《景岳》)
夏月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者,当专以内寒为主,有滞者清其滞,无滞者益其气,但温中理脾,
脾气既复而暑无不退也。(同上)
\x卒倒证治\x 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
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藏未坏,若便遇治救,气宣则苏。夫热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病源论》)
\x治热 方\x 可饮热汤,亦可内少干姜、橘皮、甘草煮饮之,稍稍咽,勿顿使饱,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 脐上佳。(《千金》)
又方 浓煮蓼,取汁三升,饮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 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小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
又方 使人嘘其心令暖,易人为之。(并同上)
治中 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卧,取温水不住手浇淋脐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黄汁灌之自活。禁与冷水,只与温熟水饮 之。(《中藏经》)
治暑 ,逡巡闷绝不救者。
道上热土 大蒜 上略等多少,烂研,冷水和,去滓饮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县城门上,板书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苏沈》)
中热 不省方。
大蒜(不拘多少去皮捣烂)
上一味,用新水调匀灌之。(《圣济》)
中暑闷倒,急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