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暑宜清热。六一散之属。受热而体虚者。六味汤之属。为合法也。盖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
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值此阳气外泄之时。毛窍疏通。暑气易入。不救本源。而从事于攻邪。真不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耳。
阴暑阳暑。辨别极清。益气益阴。治法尤妙。
补中益气汤
黄 (炙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炒)
陈皮(五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加姜枣。水煎服。
生脉散
(见知生死门)
六一散
滑石(水飞细六两) 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每用五钱。新汲水调服。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利。心烦等症。按此方惟治阳暑。阴暑不用。
香薷(一斤) 浓朴(姜水炒) 白扁豆(各半斤炒)
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五物香薷饮
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乱吐泻。或头痛昏愦等症。
香薷 茯苓 白扁豆(炒) 浓朴(姜汁炒) 炙甘草(各一两)
上为咀 。水一钟半。煎服。本方加黄连即名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泻等症。
香薷(二钱)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土炒) 茯苓 陈皮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各一钱炒) 木瓜 炙甘草(各五分)
水一钟。煎七分。食远服。
喘症
喘者息促。气急不能平卧也。外感邪入而为喘。属肺受风寒。其来暴。其脉实。其人强壮。数日之间。忽然壅气。喘咳不得平卧者是也。如近日哮病居多。乃肺金一经受病。药宜甘梗东加减。此属实喘也。若内伤无外邪中入。
乃肺肾受病作喘。其来渐。其脉虚。其人倦怠。或因病后。或因咳久而喘促渐甚。不得平卧者是也。如近日大富羸病。乃肾元亏损。肾气不纳而上出于肺。肺为门户而主气。肾气上冲。肺不能主。出多入少。又肺叶胀大。不能收敛。卧则叶向脊。上阻塞气道之路。喘咳更甚矣。此属虚喘也。治宜大补肺肾之原。第内伤之喘。有阴虚阳虚之异。如面赤口渴。大便秘属阴虚。如面白。口不渴。大便泄。手足冷属阳虚。阴虚者。六味地黄东加减。如麦冬沙参苡仁玉竹阿胶童便之属。皆为合法。阳虚者。八味地黄东加减。如人参紫河车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之属。皆为合法也。然阴虚作喘而补阴是矣。第阴中有阳。服六味汤多剂不应。则又加人参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河车之属。取阴阳互根之义也。阳虚作喘而补阳是矣。第阳中有阴。
服八味汤多剂不应。则又加沙参麦冬玉竹童便之属。取阴阳相济之义也。治病贵乎贯通。闻一知十。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阴阳互根。相济之义。发喘症未发之蕴。
甘桔汤
桔梗(四钱) 甘草(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咳嗽
咳嗽一症。有外感内伤之分。有阴阳虚实之别。医家症脉不察。混治误人。
而概以表散风寒之说。尽咳嗽之治法。合病家之意见者。比比皆是也。岂不有愧司命之责乎。夫外感之咳。因偶受风寒。由皮毛而入肺。其症或头痛而身痛。或恶寒而发热。或鼻塞而声重。或鼻涕而气急。其脉或浮大而紧。或弦大而数。及素无积劳虚咳之症。而忽病咳不已者。即外感之症也。
治法宜用甘梗汤升发肺气。使邪从外达。疏通肌腠。使热从表散。此治外感咳嗽之法也。第人生气禀薄弱者居多。肾水不足者居半。肌表空虚。风邪易入。医家不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非投麻桂羌芷。即用细辛荆防。尝谓人曰。肺欲辛以辛泻之。此内经之旨也。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路。
致穿窬而走。此医家之忌也。于是坚执逐寇之法。久进表汗之剂。不知肺属娇脏。又属燥金。升提则伤气。辛香则耗液。咳血渐热之症见。而往往症变虚损者多矣。故余治外感初咳。先用甘桔汤数剂。即进六味东加减。壮肾水以清肺热。补正气以退客邪。屡用屡效。万举万当。非故与俗见相反。
而嗜好滋补。亦为生人之性命起见耳。内伤之咳。凡肝肾阴虚于下。而木火刑金者。其症或洒寒而潮热。或形瘦而容减。或痰多而带血。或气短而喉干。其脉或弦大而空。或弦细而数。及素有酒色劳伤之患。而渐致咳嗽日增者。即内伤劳损阴亏之症也。治法宜六味汤补阴敛阳。使肺气充实。
补水保元。使虚火归根。此治阴亏咳嗽之法也。又有元阳下亏。而水冷金寒者。其症或畏寒而喘促。或呕恶而泄泻。或水泛而痰冷。或腹胀而食减。
其脉或细涩而微。或浮大而迟。及素有下元虚寒之患。而渐致咳嗽日甚者。即内伤阳亏劳损之症也。治法宜八味汤温补真元。使生气上布。填助真火。使阴寒冰消。此治阳亏咳嗽之法也。且内伤之咳。不独肺金为病也。
经谓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达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