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15-杂症会心录清汪蕴谷-第23页

身肌肉浮肿。咳嗽喘促。胸满壅塞。不能平卧。痰鸣鼻动。小便短少。是外疮虽没。而内毒更烈。当此之时。虽欲求其出而不可得也。不死何待耶。其通身肌肉浮肿者。以肺气中毒。则不能下行清肃之令。而水妄溢也。其咳嗽喘促者。以肺脏中毒。不得宣通阻碍气道也。其小便不通者。以肺有毒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其胸满不能平卧者。以毒入于肺。则肺叶生胀也。其痰鸣鼻动者。以疮毒内攻。肺气将绝也。以上恶候。极为危险。治之稍失。鲜不误人。临症者。急宜速救肺脏。而兼以解毒。加入鲜发之物。以托毒外出。俾疮尽发于肌表。而不使内攻于肺。庶几可保无虞。倘不知此理。而徒用羌防之属。汗之散也。是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矣。然则羌防之不可用者何也。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人体弱也。若实体而投羌防。又何害焉。
疮闭方法。又超人一乘矣。神化若此。能无后贤哉。
保金宣毒饮
疮症误治。毒瓦斯入肺。诸证悉急。用此方治之。其验如神。
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百合(五钱) 贝母(三钱) 笋尖(五钱) 糯米(五钱) 鲫鱼(一尾)
水煎服。
解毒内托饮
体虚疮发。治以内托。预防陷肺。宜用此方。
何首乌(三钱生用) 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贝母(一钱) 丹皮(一钱) 黑豆(三钱) 忍冬藤(二钱)
水二杯。煎服。
消风败毒散
人参 独活 柴胡 枯梗 枳壳(面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两半) 芍药(七钱五分) 大黄(五钱煨) 干葛 苍朮(炒) 枯梗 升麻(各一两)
当归 茯苓 白芷(各二两) 干姜 枳壳(各五钱)
三因方有浓朴(五钱) 上咀片。每服一两。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经也。五积散世俗用之。故收入。盖欲燥脾胃胜湿和气。为治疮之要剂。然临症而不通变。恐不合宜也。
五皮饮
橘红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上各一钱。水煎服。
五苓散
治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一两五钱去皮) 肉桂(七钱五分) 白朮 赤茯苓(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朮(米泔水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七钱炙) 白朮(生用一两)
上咀片。每服四钱。水一杯。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肿腮
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何以辨之。一人病。
众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气相感召。传染于人。与风寒迥别。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医家不认症。往往误作伤寒施治。牙肿混医。体实者表散亦愈。体虚者不任大表。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睪丸肿痛。耳后全消。明者或投温里。或投补水。数剂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阅方书。又无是症。始终莫解。此中机关而伤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称大头瘟。头面腮颐。肿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岂非为是症之确据哉。又有时疫坏症。
神识昏迷。邪陷厥少。从耳后发出。名曰遗毒。治法与肿腮不同。而医者非进甘桔。即用膏连。邪复内陷。万无生理矣。盖耳之前后。虽属少阳。而厥少部位亦会于此。经曰。颈项者。肝之俞。又曰。肾开窍于耳。甘桔牛蒡之属。非元气亏败。遗毒所宜用之药也。余于肿腮体实者。用甘枯东加牛蒡丹皮当归之属。一二剂可消。体虚者用甘桔东加何首乌玉竹丹皮当归之属。
二三剂亦愈。如遗毒为害。必须救阴以回津液。补元以生真气。俾邪热之毒。从肿处尽发。庶一线之生气未断也。大抵初发辛凉治标。而辛温不可妄投。变病养阴扶正。而温补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变化。辨症用药而不以此症作伤寒治也。则得之矣。
以疫症为患。而误认伤寒为治。是欲登山而扬帆矣。一经点出。乃开千古迷途。功何伟哉。
甘桔汤
(见咳嗽门)
救阴保元汤
治遗毒肿腮。
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一钱)
黄(一钱炙) 炙甘草(八分) 黑豆(三钱)
水煎服。
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医以为脾不摄也。而药投补脾。孰知不尽在脾也。而补脾药多不效。则束手无策矣。盖五液属肾。廉泉通任脉。而亦属肾。人生血液之味皆咸。惟舌下之液独甘。乃天一真水所生。身中之至宝。行经络。养筋骨。润肠胃。生精血。灌灵根者也。古人有言。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唾即津液也。涎亦津液也。而津液不綦重哉。凡人夜卧之时。心静神敛。则肾气藏而廉泉